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装与运行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国家生态环境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将电梯类项目纳入环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大型公共建筑、高层住宅及政府投资项目中,电梯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已成为审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凡涉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若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均需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虽然电梯本身属于设备安装类项目,单台电梯的环境影响较小,但在高层建筑、密集城区或生态敏感区域中集中安装多部电梯,仍可能带来噪声、能耗、电磁辐射及施工期扬尘等环境问题,因此必须纳入整体项目的环评范畴进行系统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国家生态环境部并未针对“电梯项目”单独出台专项环评技术导则,而是将其作为建筑项目配套设施的一部分,纳入主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统一管理。例如,在高层写字楼、医院、学校或住宅小区的建设过程中,电梯的选型、数量、布局及其运行方式需在环评阶段予以说明,并对其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噪声污染是电梯项目环评关注的重点之一。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曳引机、控制柜和井道内机械部件工作时会产生一定分贝的噪声。若电梯机房临近居民住宅或办公区域,可能对周边人群造成干扰。因此,环评要求建设单位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隔音、减振措施,如设置隔声墙、减震垫、消声器等,并在建筑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电梯井道位置,避免紧邻卧室、教室等敏感功能区。
其次,能耗与碳排放也是环评考量的重要内容。传统电梯在运行和待机状态下持续耗电,尤其在高层建筑中,多部电梯频繁启停将显著增加建筑整体能耗。为此,生态环境部鼓励采用节能型电梯,如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电梯、能量回馈装置电梯等,这些设备可有效降低运行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评报告中需对电梯的能效等级、年用电量及节能措施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建筑整体能耗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施工期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电梯安装通常涉及井道改造、吊装作业、焊接施工等环节,可能产生粉尘、噪声、废弃包装材料等污染物。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落实扬尘控制、噪声防护和固体废物分类处置措施,确保施工活动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等相关规定。
在特殊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环境敏感区,电梯项目的环评要求更为严格。除常规评估外,还需开展专题论证,评估电梯建设是否会对区域生态、景观风貌或文物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必要时,应组织专家评审或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确保项目选址和设计方案科学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国家生态环境部正逐步强化对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管控。电梯作为建筑运行阶段的重要能耗设备,其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建筑的碳足迹。未来,生态环境部有望出台更细化的电梯类项目环评技术指南,推动建立电梯能效标识制度、碳排放核算机制,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智能电梯系统。
综上所述,国家生态环境部虽未单独设立“电梯项目环评”的独立类别,但通过将其纳入建设项目整体环评体系,实现了对电梯环境影响的有效监管。建设单位在规划和实施电梯工程时,应主动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积极配合环评工作,优先选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切实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电梯类设施的环评技术规范,提升环评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