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使用频率极高。然而,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尤其是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电梯因其空间密闭、人员流动频繁、接触频繁等特点,成为病毒传播的潜在高风险区域。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电梯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旨在指导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科学、规范地开展电梯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毒通过电梯传播的风险。
该指南从电梯运行管理、清洁消毒、通风换气、人员行为引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建议。首先,在电梯运行管理方面,指南强调应加强电梯的日常巡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故障导致乘客长时间滞留。同时,建议在高峰时段适当增加电梯运行数量或采取错峰使用措施,减少人员聚集。对于高层建筑,可推行分楼层停靠或单双层运行等方式,以降低同梯人数密度。
在清洁与消毒方面,指南明确指出,电梯轿厢、按钮、扶手、通风口等高频接触部位是重点消毒对象。每日至少进行2—3次全面消毒,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产品进行擦拭。特别强调电梯按键应优先采用物理隔离措施,如加装一次性塑料膜或抗菌涂层,并做到“一用一换”或定时更换。对于不具备安装防护膜条件的电梯,应在按钮旁配备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方便乘客使用后及时清洁双手。
通风换气是防控气溶胶传播的关键环节。指南建议,电梯应保持通风系统持续运行,优先开启顶部排风扇或外接新风装置。对于无强制通风系统的老旧电梯,应尽量保持门厅敞开,利用自然风促进空气流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电梯门开启时间,增加空气交换频率。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电梯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空气净化装置,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
人员行为管理也是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指南倡导公众在乘坐电梯时全程佩戴口罩,避免在轿厢内交谈,减少飞沫传播风险。提倡“非必要不乘梯”,鼓励低楼层居民选择步行上下楼。对于行动不便者或特殊人群,可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提供便利。物业管理单位应在电梯内外张贴醒目的防疫提示标识,内容包括佩戴口罩、保持距离、避免聚集、勤洗手等基本防护知识,增强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针对不同场所,指南还提出了差异化防控建议。例如,在医院、集中隔离点、核酸检测点等高风险区域,电梯应实行专人管理,严格限制乘坐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核定载客量的50%。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应优先使用专用电梯,避免与患者交叉使用。而在住宅小区,建议通过微信群、公告栏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居民错峰出行,减少早晚高峰期的电梯使用压力。
此外,指南特别强调了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一旦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曾乘坐某部电梯,应立即暂停该电梯运行,进行全面终末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排查。同时,相关单位需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防控措施精准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作为技术参考文件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物业管理单位、公共场所管理者等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国家卫健委也鼓励各地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本地实际,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做到科学精准、因地制宜。
总体来看,《国家卫健委电梯疫情防控技术指南》体现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它不仅为电梯这一特殊公共空间的防疫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也为其他密闭、高人流场所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后疫情时代,此类技术指南的推广和落实,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公共安全意识。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感应按钮、无接触呼梯、空气消杀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电梯防疫的智能化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