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公共健康管理体系中,电梯作为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封闭空间,已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潜在通道。特别是在大型公共机构如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郑州疾控中心”),电梯的日常消毒工作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也直接影响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为此,郑州疾控中心结合国家相关卫生防疫规范与本地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电梯消毒规范标准,旨在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路径,提升整体防疫水平。
首先,该规范明确了消毒工作的基本原则。即“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分区管理、责任到人”。所有消毒操作必须遵循《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国家指导文件,并结合电梯使用频率、人流量、季节变化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强调消毒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因化学消毒剂使用不当引发次生危害。
在消毒频次方面,郑州疾控中心根据电梯的使用强度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一类区域为高使用频率电梯,主要指主楼办公区、实验室接送层及对外服务大厅所使用的电梯,每日至少进行三次全面消毒,分别安排在早高峰前(7:30)、午间(12:30)和晚高峰后(18:00)。二类区域为中低使用频率电梯,如档案室、设备间等附属楼层电梯,每日至少消毒两次。特殊时期(如流感高发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所有电梯消毒频次自动升级至每两小时一次,并增加空气消毒环节。
消毒范围涵盖电梯内部所有可接触表面,包括但不限于:轿厢四壁、顶棚、地面、按钮面板(含盲文按键)、扶手、通风口、摄像头外壳及门框边缘。其中,电梯按钮被视为重点污染源,因其被多人频繁触碰,要求每次消毒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或经配比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500mg/L)进行擦拭,作用时间不少于3分钟,随后用清水抹布二次清洁,防止残留腐蚀。对于带有电子屏的智能按钮系统,则采用75%医用酒精棉片轻柔擦拭,避免液体渗入电路造成损坏。
在消毒剂选择上,郑州疾控中心严格遵循环保与高效兼顾的原则。常规情况下优先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过氧乙酸或季铵盐类消毒液,均需按照说明书稀释至规定浓度,并在每日使用前由专人检测pH值与有效成分含量,确保杀菌效果。所有消毒剂须具备国家卫健委批准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严禁使用未经认证或过期产品。此外,中心建立消毒剂台账制度,详细记录采购、入库、领用与报废全过程,实现可追溯管理。
人员操作规范是保障消毒质量的关键环节。所有参与电梯消毒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个人防护知识与应急处置流程。作业时须穿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护服及护目镜,完成消毒后立即执行手卫生程序。每次作业前后均需填写《电梯消毒记录表》,内容包括时间、责任人、消毒区域、使用药剂名称与浓度、环境温湿度等信息,并由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该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以备监督检查。
为提升消毒工作的智能化与可视化水平,郑州疾控中心在部分电梯内安装了紫外线定时消杀装置,设定在夜间无人使用时段自动启动,持续照射30分钟,辅助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细菌与病毒。同时,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已消毒”标识,标明最近一次消毒时间与责任人,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与信任度。
监督与评估机制同样不可或缺。中心设立专项检查小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现场巡查,通过ATP生物荧光检测仪对电梯按钮、扶手等关键点位进行表面洁净度抽检,结果纳入各科室年度绩效考核。对于连续两次不合格的责任单位,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综上所述,郑州市疾控中心通过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的电梯消毒管理体系,不仅提升了内部环境卫生质量,也为全市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未来,中心还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与人流密度,进一步实现消毒工作的精准化与自动化,筑牢公共卫生的第一道防线。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