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高层住宅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在这一背景下,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与出行安全。郑州市民宗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电梯推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如管城回族区等,这些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在老旧住宅楼中,缺乏电梯设施给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带来了诸多不便。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郑州市民宗局联合住建、财政、规划等多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策支持方向和实施路径。
首先,在政策设计上,郑州市民宗局坚持“政府引导、居民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于符合条件的民族聚居区老旧小区,政府提供专项资金补贴,用于电梯加装工程的前期设计、施工建设和后期维护。根据政策规定,每部加装电梯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财政补助,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大大减轻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针对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的社区,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优先安排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郑州市民宗局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的作用。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民意征集工作。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面对面讲解政策内容,解答群众疑问,并组织召开居民协商会议,推动业主达成加装共识。特别是在涉及资金分摊、管线迁移、结构安全等复杂问题时,政府部门主动介入,协调电力、通信、燃气等相关单位配合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此外,为保障电梯加装后的长期运行安全,郑州市民宗局还推动建立了“建管一体”的长效机制。要求所有加装电梯项目必须纳入全市统一的电梯安全监管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每部电梯均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同时,鼓励社区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或成立业主自治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维保和费用收缴,确保电梯“有人建、有人管、有人修”。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民宗局在推进电梯推广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基础设施改善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在多个试点小区,通过设立“民族团结电梯”标识、张贴多语种使用说明、举办“电梯开放日”等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少回族、满族、蒙古族居民表示,电梯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在民族聚居区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超过200台,惠及居民近万户,其中管城回族区、二七区等重点区域覆盖率显著提升。许多曾经因爬楼困难而常年不出门的老人如今可以自由下楼散步、买菜、参加社区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些社区还以此为契机,推动了无障碍坡道、照明系统、绿化环境等配套设施的整体升级,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展望未来,郑州市民宗局将继续深化民族地区电梯推广工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再完成300台以上加装任务,并探索将政策向城乡结合部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延伸。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绩效审计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群众检验。
总之,郑州市民宗局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和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以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的新路子。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期盼,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这项政策的持续推进,不仅提升了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