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郑州市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改造和使用需求持续攀升。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保障公共安全,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积极推进电梯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简化流程、强化协同、创新监管等方式,切实提升了审批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过去,电梯项目的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发改、住建、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多个单位,审批环节多、材料重复提交、办理周期长,成为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商业楼宇电梯更新等民生工程中,繁琐的审批程序往往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企业运营效率。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郑州市发改委主动作为,牵头推动电梯项目审批制度的系统性改革。
首先,在审批流程上实施“减环节、压时限、优服务”。市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对电梯项目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取消了部分重复性前置条件,将原有的10余个审批环节压缩至5个以内。对于符合条件的电梯加装项目,推行“告知承诺制”,申请人只需提交必要材料并作出合规承诺,即可先行施工,后续由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核查。此举显著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平均审批周期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其次,推动“一网通办”和数据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郑州市发改委依托市政务服务平台,建立了电梯项目审批专项通道,实现发改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特种设备登记等事项的线上集成办理。通过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申请人无需重复提交身份证、房产证、设计图纸等共性材料,系统自动调取共享数据,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平台还提供智能导办、进度查询、电子证照下载等功能,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再次,强化部门协同与联合监管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建立电梯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住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重大事项,解决跨部门协调难题。在项目审批完成后,建立“审管联动”机制,审批信息实时推送至监管部门,确保项目从审批到建设、使用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对于加装电梯等民生项目,还引入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评审和矛盾调解,增强群众获得感与参与感。
此外,郑州市发改委注重政策引导与标准规范建设。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中存在的资金筹措难、业主意见不统一等问题,发改委联合财政、住建等部门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每台最高2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制定《郑州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导则》,明确建筑设计、结构安全、消防疏散等技术标准,指导企业和居民科学合理实施加装工程,避免因设计缺陷引发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底线”不动摇。尽管审批权限下放、流程简化,但对电梯项目的安全审查并未放松。市发改委要求所有项目必须通过专业机构的安全评估,并纳入特种设备监管系统,确保设备质量、安装工艺和后期维保符合国家标准。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违规操作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
总体来看,郑州市发改委在电梯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既提升了行政效能,又保障了公共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统计,自改革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电梯加装项目超过800台,同比增长近60%,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95%以上。
未来,郑州市发改委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更多便民利企举措。计划将电梯审批改革经验推广至其他市政设施领域,构建更加高效、透明、规范的审批服务体系。同时,加强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推动城市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郑州市的电梯项目审批将更加便捷高效,人民群众的出行将更加安全便利,城市发展也将因此注入更多活力与温度。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