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和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梯运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实时监控、数据采集与远程维护,极大提升了电梯运维效率。然而,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数据传输、设备接入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存在被攻击、篡改或非法访问的风险。为此,公安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公安部电梯物联网安全防护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构建统一、可靠、可监管的电梯物联网安全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规范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及安全管理五个维度出发,全面规定了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防护要求。在物理安全方面,规范明确要求电梯物联网终端设备应具备防拆、防破坏设计,安装位置需满足防盗、防干扰等基本条件,并对关键设备实施封闭式管理,防止人为恶意破坏或非法接入。同时,所有物联网网关、传感器和控制器必须通过国家认证,确保硬件层面的安全可信。
在网络通信安全方面,规范强调电梯物联网系统必须采用加密传输机制,推荐使用国密算法或国际通用的高强度加密协议(如TLS 1.3)进行数据传输,防止通信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或中间人攻击。此外,系统应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异常流量监测机制,对网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对于远程访问接口,必须启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并严格限制访问权限,杜绝未经授权的操作行为。
在数据安全层面,规范提出电梯运行数据、故障记录、乘客信息等敏感数据必须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行最小化采集原则,严禁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所有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均需加密处理,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同时,要求数据处理单位定期开展安全审计,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控、可查、可追溯。特别指出的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且应在法定期限内及时销毁。
应用安全方面,规范要求电梯物联网平台软件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包括代码审计、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确保无高危漏洞存在。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实现角色分离和操作留痕,防止越权操作或内部人员滥用权限。对于远程升级功能,必须采用数字签名验证机制,确保固件和软件更新来源合法、内容完整,防止恶意程序植入。
除了技术层面的要求,规范还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平台运营方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求相关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同时,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平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监管,提升整体防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规范充分考虑了我国电梯物联网发展的实际状况,既兼顾了中小型企业的实施成本,又为未来技术演进预留了扩展空间。例如,在安全等级划分上,规范根据电梯所在场所的重要性(如住宅、医院、商场、地铁站等)设置了差异化的安全防护等级,实现了精准施策、分级管控。
《公安部电梯物联网安全防护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梯安全管理正式迈入智能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它不仅填补了电梯物联网领域安全标准的空白,也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电梯物联网将更加智能高效,而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可以预见,随着该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将显著提升,公众对智能电梯的信任度也将随之增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通力合作,严格落实规范要求,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安全投入,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电梯安全防线,真正实现“智慧出行、安全到家”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