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郑州市公安局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电梯作为办公大楼、指挥中心及业务办理大厅等场所的重要垂直交通设施,其运行状态和使用数据的安全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为加强电梯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与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防范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风险,郑州市公安局结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了《郑州市公安局电梯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规范电梯数据安全管理流程,保障警务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
该《办法》明确指出,电梯数据是指在电梯运行过程中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采集的包括但不限于电梯运行状态、使用频率、乘梯人员信息、故障报警记录、视频监控资料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涉及公共安全,还可能包含敏感个人信息,一旦发生泄露或被非法利用,将对单位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可控、可查、可追溯。
在数据采集环节,《办法》要求所有接入公安系统的电梯设备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安装具备加密传输功能的数据采集终端,并由技术部门统一备案登记。严禁私自加装、改装数据采集设备,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采集范围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限于保障电梯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置所需的必要信息,不得过度收集乘梯人员的身份信息或其他无关数据。
在数据存储方面,《办法》规定所有电梯数据必须集中存储于郑州市公安局内部数据中心或经审批的专用云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存放在个人设备或第三方商业平台上。存储系统需具备完善的身份认证机制、访问控制策略和日志审计功能,定期开展数据备份与恢复演练,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关键数据。对于涉及视频监控等敏感内容的数据,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脱敏处理或加密存储,保存期限不得超过法定时限。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样被高度重视。《办法》强调,电梯数据在局域网内传输时应采用VLAN隔离技术,在跨网络传输时必须启用SSL/TLS等强加密协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任何外部单位或个人如需调取电梯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用途,经分管领导和技术安全部门联合审核后方可授权访问,且访问过程全程留痕。
为了强化责任落实,《办法》建立了“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电梯数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技术保障部门负责日常监督和技术支持,纪检监察和保密部门则承担监督检查职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及相关保密规定严肃追责;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此外,《办法》还提出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全员风险防范能力。制定电梯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预警分级、响应流程和处置措施,确保一旦发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该《办法》充分考虑了未来技术发展的兼容性与扩展性,预留了与市政务云平台、城市大脑系统对接的技术接口,为后续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打下基础。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电梯运维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郑州市公安局电梯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郑州公安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是对现有安防体系的有力补充,更是推动警务后勤管理现代化、精细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科技化的手段,真正实现了从“管设备”向“管数据”的转变,为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公安办公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这一管理办法还将持续优化完善,为全国公安机关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板。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