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迅猛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与智能化管理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立足城市治理现代化需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制定并发布了《郑州市大数据局电梯数据共享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全市电梯运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和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制度保障。
《规范》明确指出,电梯数据共享应遵循“安全可控、依法合规、分级分类、最小必要”的基本原则。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同时,《规范》对电梯数据的范围进行了清晰界定,主要包括设备基本信息(如电梯编号、品牌型号、安装位置、使用单位等)、运行状态数据(如运行次数、故障记录、维保信息、停梯时间等)、物联网监测数据(如振动、温度、门开关状态、困人报警等)以及应急处置信息等关键内容。
在数据采集方面,《规范》要求各电梯使用单位、维保企业及物联网平台服务商依托郑州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时上传电梯运行数据。所有接入系统必须采用加密传输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对于新建或改造的电梯项目,必须同步部署符合国家标准的智能监测终端,并接入市级电梯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应接尽接、动态更新”。
为提升数据共享效率,《规范》建立了三级数据共享机制。第一级为内部监管共享,供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等政府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调用数据,用于日常监管、风险预警和事故溯源;第二级为公共服务共享,面向公众提供电梯维保公示、故障频次查询、安全评级等便民服务,增强社会监督能力;第三级为创新应用共享,在确保数据脱敏和授权使用的前提下,向科研机构、高校及符合条件的企业开放部分非敏感数据,支持开展电梯能效分析、预测性维护、智慧楼宇等技术创新。
《规范》特别强调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所有共享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脱敏处理,涉及个人身份信息、具体住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一律不得包含。同时,建立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制度,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所有数据调用行为均需留痕可追溯。对于违规使用、泄露或滥用数据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规范》还明确了各方职责分工。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和标准制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推动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的数据接入与合规整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做好住宅小区电梯数据管理,各开发区、区县(市)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
在技术支撑层面,《规范》提出构建全市统一的电梯数据资源目录和元数据管理体系,推动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和可视化。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整合电梯运行数据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社区治理等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台电梯频繁出现门锁故障或困人报警时,可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推送至监管部门和维保单位,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规范》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郑州市已有超过8万台在用电梯接入市级监管平台,数据接入率超过90%,月均生成运行日志超千万条,累计识别高风险电梯300余台,有效预防多起潜在安全事故。市民通过“郑好办”APP即可查询所乘电梯的维保记录和安全状况,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未来,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将持续完善电梯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故障预测和风险评估,推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同时,加强与其他城市在电梯数据标准方面的协同对接,助力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电梯安全数据共享网络。
可以预见,《郑州市大数据局电梯数据共享规范》不仅提升了城市特种设备的智慧化管理水平,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数据驱动安全、以共享赋能治理,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