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运行与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感。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梯故障频发、维保不到位、监管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为此,国务院督查组于2023年第四季度组织开展了针对全国重点城市电梯安全管理与民生服务情况的专项督查,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居民小区、商业楼宇及老旧社区,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群众访谈等方式,全面梳理当前电梯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督查发现,部分城市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一些物业公司为压缩成本,长期未按规定开展定期维保,甚至与不具备资质的维保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导致电梯“带病运行”。在某省会城市的老旧小区中,督查组抽查了15台在用电梯,其中7台存在制动器失效、限速器异常、门锁装置失灵等严重安全隐患,且近半年内无有效维保记录。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电梯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但因缺乏更新改造资金,仍在超期服役,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风险。
与此同时,电梯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督查组接到多起群众投诉,反映电梯困人事件发生后,救援响应时间普遍超过30分钟,个别案例甚至长达一个多小时。经调查,主要原因在于维保单位应急力量配备不足、物业与维保单位之间协调不畅,以及部分小区未接入统一的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此外,一些电梯轿厢内未张贴有效的救援电话或标识模糊不清,导致被困人员无法及时求助,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隐患。
在监管层面,督查组指出,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对电梯安全的日常监督流于形式,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部分地方特种设备监察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难以覆盖辖区内庞大的电梯基数,导致巡查频次低、问题发现不及时。同时,信息化监管手段应用滞后,尚未实现电梯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预警,难以做到精准防控。例如,在某地市,尽管已建成电梯物联网监管平台,但由于数据接入率不足40%,平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形同虚设。
值得注意的是,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与更新改造推进缓慢,已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一大瓶颈。许多6层以上无电梯住宅居住着大量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上下楼极为困难。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居民意见难统一、审批流程繁琐、资金筹措困难等原因,项目落地率偏低。督查组在多个城市调研发现,部分街道办虽设立了加装电梯服务窗口,但缺乏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导致群众申报积极性不高,工程推进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督查组在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整改建议。首先,要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住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其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信用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三,加快推进电梯物联网建设,推动所有在用电梯接入省级应急处置平台,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定位追踪和快速救援,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此外,督查组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老旧小区电梯更新改造专项资金,鼓励采用“政府补贴+业主分摊+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同时,优化加装电梯审批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规划、消防、结构安全评估等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与便利。此次国务院督查不仅揭示了当前电梯管理中的深层次矛盾,也为下一步政策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电梯安全治理现代化,才能真正让老百姓“乘得安心、用得放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