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郑州市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在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将电梯产业纳入重点培育领域之一,市政府研究室围绕电梯产业发展开展了系统性调研与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业基础来看,郑州电梯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安装维保及检验检测在内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电梯相关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主要集中在高新区、经开区和航空港区。部分企业已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覆盖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及特种电梯等多个品类,并逐步向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本地企业在电梯物联网、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已实现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对接。
然而,郑州电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核心技术依赖程度较高,高端变频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市场竞争激烈,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订单稳定性不足;四是维保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府研究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电梯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推动建立由工信、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域建设电梯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其次,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突破智能控制、能量回馈、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支持本地企业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同时,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梯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带动技术溢出和人才集聚。
第三,完善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严格落实电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责任,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探索建立电梯安全评估和强制报废制度。推广“物联网+维保”新模式,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和故障快速响应。加强对维保单位的资质审查和信用评价,严厉打击无证维保、虚假维保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第四,拓展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大对本土电梯品牌的采购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适用于医院、商场、交通枢纽等特殊场景的定制化产品,提升服务附加值。同时,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推动职业院校开设电梯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安装、维修、检测等急需人才。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开展常态化培训和岗位练兵,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总体来看,郑州电梯产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未来,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链式发展、安全为本、绿色智能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环境优化,力争将郑州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梯研发制造基地和智慧电梯应用示范区,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市政府研究室将持续跟踪产业发展动态,深入一线调研企业需求,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电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