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电梯老化、运行故障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老大难”。在河南省新密市,一场以“安全、便民、可持续”为目标的小区电梯改造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与以往依赖外地大型企业或进口设备不同,此次改造中,本土企业凭借对本地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居民广泛好评。
新密市多个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的住宅小区,普遍面临电梯使用年限长、维修成本高、配件更换困难等问题。部分电梯甚至因年久失修而长期停运,给高层住户,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面对这一民生痛点,市政府启动了“老旧小区电梯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居民参与、企业承接的方式推进改造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家本土科技公司和工程服务商积极参与投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家名为“豫安智梯”的新密本地企业。该公司由几位曾在一线城市从事电梯维保与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人员返乡创办,深谙本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居住环境特点。他们提出的改造方案不仅注重技术先进性,更强调实用性与经济性。
首先,在技术选型上,“豫安智梯”摒弃了“一刀切”式的高端进口设备替换思路,而是采用“评估+定制”的模式。针对每台电梯的使用年限、结构状况和楼体承重能力进行专业检测,制定“一梯一策”的改造方案。对于尚可使用的老旧电梯,采取核心部件更换、控制系统升级、加装智能监控模块等方式进行“微创手术式”改造;而对于确实无法修复的,则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新型电梯,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60%左右。
其次,在施工组织方面,本土企业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由于熟悉当地社区情况,施工团队能够精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居民上下班高峰,并提前与物业、业主委员会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企业还建立了“1小时响应、24小时到场”的售后服务机制,确保电梯一旦出现故障,维修人员能迅速抵达现场处理,这种“家门口的服务”让居民倍感安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例如,在多个小区加装了语音播报系统、盲文按钮、防夹感应装置等无障碍设施;同时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居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电梯运行状态、报修进度,甚至预约使用时间,极大提升了便利性和透明度。
居民李阿姨住在新密市阳光花园小区六楼,过去两年里,她家所在的单元电梯多次停运,每次上下楼都成了“体力挑战”。自从去年底完成电梯改造后,她感慨地说:“现在电梯又快又稳,还有语音提醒,我们老年人用起来特别放心。关键是出了问题,打个电话就有人来修,不像以前等好几天都没人管。”
政府部门也对本土企业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新密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土企业不仅降低了整体改造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沉’到了社区里,听得到群众声音,改得准问题症结。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正是我们推动城市更新所需要的。”
目前,新密市已有超过80个老旧小区完成电梯改造,惠及居民近3万户。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将实现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电梯应改尽改。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像“豫安智梯”这样的本土企业正成长为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力量。
这场看似普通的电梯改造行动,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追求“高大上”到回归“小而美”,从依赖外部资源到激发内生动力。当技术方案真正贴合百姓生活节奏,当服务网络深入社区毛细血管,城市的温度才得以真正显现。新密的实践证明,解决民生难题,不一定非要“远道取经”,有时最有效的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