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备受关注。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高度重视电梯安全管理,尤其在电梯故障应急救援方面,已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本地化的应急响应机制。依托专业本地团队的规范操作与熟练技能,新密市在保障市民乘梯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新密市建立了“1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接到报警后,维保单位或应急救援中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救援程序。全市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电梯应急救援站点,覆盖城区及主要乡镇,形成网格化布局。一旦监控系统检测到异常或接到乘客被困报警,调度中心立即通过智能平台定位故障电梯位置,并自动派单至最近的救援小组。这种精准调度极大缩短了等待时间,提升了救援效率。
本地救援团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力量。这些团队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和系统培训,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定期参加实操演练和应急模拟考核。他们熟悉辖区内各类电梯品牌、型号及结构特点,掌握不同厂家的技术参数和救援流程。例如,在处理曳引式电梯困人事故时,救援人员能够迅速判断是门锁故障、控制系统失灵还是钢丝绳打滑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断电、手动盘车、松闸放人等措施。对于无机房电梯或小机房电梯,团队也具备丰富的应对经验,确保在狭小空间内安全施救。
在实际救援过程中,标准化流程是保障安全的关键。新密市制定了《电梯故障应急救援操作规程》,明确了从接警、出警、现场处置到事后反馈的全流程管理要求。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安抚被困乘客情绪,通过五方对讲系统或手机保持沟通,告知救援进展,避免恐慌。随后,按照“先断电、再排查、后施救”的原则开展作业:确认电梯停止运行并切断主电源,检查轿厢位置,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平层操作,最后开启厅门解救乘客。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安全规范,杜绝盲目操作带来的二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新密市注重科技赋能应急救援。目前,多数电梯已接入市级智慧监管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平台可自动识别异常信号,如长时间停运、急停动作、门区异常等,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部分高端小区还试点安装了AI视觉识别系统,能自动检测乘客摔倒、滞留等情况,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此外,救援车辆配备GPS定位、车载对讲和便携式发电设备,确保在停电、信号弱等复杂环境下仍能顺利执行任务。
为持续提升应急能力,新密市每年组织不少于四次的综合性应急演练,邀请物业、社区、消防、医疗等多方参与,模拟夜间停电、暴雨积水、多人被困等多种场景。通过实战化训练,检验预案可行性,磨合协作机制,查找薄弱环节。演练结束后召开复盘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流程细节。同时,建立救援档案制度,对每次出警的时间、地点、故障类型、处理方式、乘客反馈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后续分析和培训的重要依据。
除了技术与流程建设,公众教育也不容忽视。新密市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电梯内提示牌等多种渠道普及电梯安全知识,教导居民如何正确使用电梯、遇到故障时如何求助、切勿强行扒门等注意事项。学校和物业公司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小区还设立了“电梯安全志愿者”,协助监督日常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正是得益于这套以本地团队为核心、制度完善、技术支撑、全民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新密市近年来未发生一起因电梯故障导致的严重伤亡事故。市民对电梯安全的信任度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迈上新台阶。未来,新密将继续深化智慧监管应用,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努力打造更加安全、便捷、可靠的垂直交通环境,切实守护人民群众“上上下下”的平安。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