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近年来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持续发力,尤其在电梯巡检制度的落实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新密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本地技术专家团队完成了一轮全面的电梯安全巡检,并发布了详尽的巡检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全市电梯运行状况的“体检单”,更是推动电梯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的重要依据。
本次巡检覆盖了新密市辖区内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的1200余台在用电梯,检查内容涵盖设备档案管理、维保记录、应急装置有效性、轿厢通风照明、门系统运行状态等多个关键项目。巡检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达到93.6%,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2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市电梯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然而,报告也指出部分老旧小区存在维保不及时、应急电话无人接听、机房环境脏乱等问题,个别电梯甚至存在制动器磨损严重、限速器未定期校验等安全隐患,亟需整改。
面对这份数据详实、问题明确的巡检报告,如何让物业管理单位、维保企业以及普通市民真正“读懂”报告内容,理解其中的技术术语与风险提示,成为推动整改落实的关键环节。为此,新密市特别组织了一批本土电梯技术专家,深入社区一线,开展“巡检报告解读进小区”系列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相关责任方和居民提供面对面指导。
在新华小区的一场解读会上,资深电梯工程师李建国拿着巡检报告中的典型问题照片,耐心地向物业管理人员解释:“比如这张照片显示的是电梯底坑积水,这不仅会影响电气元件的绝缘性能,还可能引发短路或触电事故。按照国家标准,底坑必须保持干燥、清洁,排水设施要完好。”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划着底坑的位置和结构,帮助听众建立直观认识。针对“限速器未校验”这一专业术语,李工进一步说明:“限速器就像是电梯的‘速度监控器’,一旦电梯失控超速,它会触发安全钳把轿厢牢牢夹住。如果三年没校验,它的灵敏度就可能下降,关键时刻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技术层面的讲解,专家们还特别强调了管理责任的落实。他们指出,许多问题并非源于设备老化,而是源于日常管理的疏忽。例如,有的物业公司虽然签订了维保合同,但对维保过程缺乏监督,导致维保流于形式;有的单位未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档案,无法追溯故障历史和维修记录。对此,专家建议建立“一梯一档”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并鼓励居民通过扫码查看电梯维保信息,实现社会共治。
为了让指导更具针对性,专家团队还根据巡检结果将全市电梯划分为“绿、黄、红”三类监管等级:绿色为运行良好、管理规范;黄色为存在一般隐患、需限期整改;红色为存在严重隐患、必须停用整改。针对不同等级,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和技术支持方案。对于被列为“红色”的5台电梯,专家团队已驻点指导,协助制定整改方案,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消除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本土专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更熟悉本地建筑特点和居民使用习惯。他们中不少人曾在电梯制造厂、特检机构工作多年,对新密市常见的电梯品牌和型号了如指掌。这种“接地气”的专业力量,使得技术指导更加精准有效,也增强了基层单位对整改工作的信心。
目前,新密市已建立“巡检—反馈—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并计划每季度发布一次电梯安全白皮书,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电梯安全小课堂”,普及乘梯常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可以预见,随着巡检制度的常态化和专家指导的深入化,新密市的电梯安全防线将越筑越牢。而这份沉甸甸的巡检报告,也不再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汇总,而是转化为守护群众“上下平安”的坚实力量。在专业与责任的双重护航下,城市生活的每一程升降,都将更加安心、顺畅。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