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中,电梯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因电梯维保不到位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如郑州新密地区,电梯维保流程中的“缺项”问题尤为突出。所谓“售后流程缺项”,指的是在电梯维护保养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规定或厂家标准完成全部检查与维护项目,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无异于为电梯埋下安全隐患。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的相关规定,电梯维保单位必须每月至少进行两次维护保养,并对包括曳引系统、门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电气控制系统等在内的30余个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维保公司为了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往往选择性地执行维保项目,甚至出现“签到即完成”的虚假维保现象。例如,某些维保人员仅在电梯机房打卡签到,却未对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等关键安全部件进行实际检测,这种“走过场”式的维保,严重削弱了电梯的安全保障能力。
以郑州新密某小区为例,2023年曾发生一起电梯困人事件,事后调查发现,涉事电梯在事发前一个月的维保记录显示“一切正常”,但现场检查却发现制动器存在明显磨损、润滑油干涸,且限速器钢丝绳已出现轻微断股。这些本应在常规维保中被及时发现并处理的问题,却因维保流程缺项而被长期忽视,最终导致电梯在运行中突然失速,幸而安全钳启动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维保流程的缺失并非小事,而是直接关系到乘客安全的重大隐患。
造成维保流程缺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物业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选择价格低廉但资质不足的维保单位,这类公司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难以保证维保质量。其次,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重要诱因。虽然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开展电梯安全检查,但由于电梯数量庞大、分布分散,难以做到全覆盖、高频次的实地核查,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此外,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电梯维保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往往只关注维保合同是否签订、费用是否支付,而忽视了维保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给不良维保单位留下了操作空间。
要杜绝维保流程缺项带来的安全隐患,必须从多个层面入手。第一,强化维保单位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维保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维保流程,建立完整的维保档案,确保每一项检查都有据可查。同时,应加强对维保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技术水平和职业操守,杜绝“代签”“补签”等弄虚作假行为。
第二,推动维保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化。建议推广使用智能维保管理系统,通过GPS定位、人脸识别、电子工单等方式,实时记录维保人员的到场时间、作业内容和操作轨迹。业主或物业可通过手机APP查看维保进度和结果,实现全过程监督。目前,郑州市已有部分高端小区试点此类系统,效果显著,值得在新密等区域推广。
第三,加强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梯维保市场的执法力度,定期抽查维保记录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匹配度,对存在虚假维保行为的企业依法严惩,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同时,鼓励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参与电梯安全管理,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第四,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许多居民对电梯维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电梯能动就无需担心。事实上,电梯是高度精密的机电设备,任何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演变为严重事故。因此,应通过社区宣传、安全讲座等形式,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引导居民关注维保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向物业或监管部门反映。
总之,电梯维保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在郑州新密这样的快速城镇化区域,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维保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唯有杜绝“缺项维保”,确保每一个流程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的防线,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心出行。安全无小事,维保莫儿戏,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