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新密地区,随着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少业主、物业管理人员甚至部分维保单位对电梯维保流程缺乏清晰认知,导致安全隐患频发,纠纷不断。其中,一个极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售后维保流程中的签字确认,成为许多事故和责任推诿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强调:在电梯维保服务完成后,若未见到正规签字确认,千万不要轻易认可已完成维保。
电梯维保并非简单的“上油、擦灰”等表面工作,而是一套严格的技术规程。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的要求,电梯维保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且每次维保都应有详细记录,并由维保人员和使用单位代表共同签字确认。这一签字行为不仅是程序要求,更是法律责任划分的关键依据。
现实中,许多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为了图省事,往往在维保人员口头告知“已修好”或“已完成保养”后就默认任务完成,甚至让维保公司自行在维保单上“代签”或“补签”。这种做法看似方便,实则埋下巨大隐患。一旦电梯后续发生故障或安全事故,由于缺乏真实有效的签字记录,责任归属将变得模糊不清。维保单位可能以“未接到通知”“无签字视为未派工”为由推卸责任,而使用单位则因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陷入被动。
更严重的是,部分不良维保公司利用这一漏洞,采取“虚假维保”手段。他们并未真正到现场进行检查与维护,仅通过伪造维保记录、远程打卡或让他人代签等方式应付检查。这类行为在监管不严的小型小区或老旧楼宇中尤为常见。而一旦电梯出现异常,如困人、滑梯、门系统失灵等问题,追责时才发现维保记录存在造假,此时再追究已为时过晚。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此类陷阱?首先,必须建立严格的签字确认制度。每一次维保作业,无论是半月保、季度保还是年度检验,都应有至少一名物业负责人或指定监督人员到场监督,并在维保记录表上亲笔签字。签字前,应核实维保人员的资格证书、所属单位信息,并查看其携带的维保工具是否齐全,确保其确实进行了实质性操作。
其次,建议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目前,郑州市已有部分区域推广“智慧电梯”管理系统,维保人员需通过专用APP扫码打卡、上传现场照片和维保数据,系统自动记录时间、地点和操作内容。这类技术手段能有效防止代签、漏保、假保等问题。新密地区的物业管理方应积极推动此类系统的接入,提升维保透明度。
此外,物业应定期组织电梯安全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维保流程的认知。很多管理者误以为“只要电梯能动就是好的”,忽视了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实际上,电梯的钢丝绳磨损、制动器老化、限速器失灵等问题往往不会立即显现,但一旦爆发后果严重。只有通过规范的维保和签字留痕,才能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理。
对于业主而言,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可以通过业主大会、微信群等方式监督物业的维保执行情况,要求每月公示维保记录,并核对签字真实性。若发现维保单位长期未到场或签字异常,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新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监察科负责辖区内的电梯安全监管,接到举报后会依法开展调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签字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它是责任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没有签字,就意味着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完成”。即便维保公司声称已完成工作,只要没有双方确认的书面记录,就不能视为履约完毕。在未来的法律纠纷中,法院和监管部门均以签字文件作为核心证据。
总之,在郑州新密地区推进电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维保不是走过场,签字不是走形式。每一个签字的背后,都是对生命安全的承诺。只有真正做到“不见签字不认账”,才能有效遏制虚假维保、逃避责任的现象,真正筑牢电梯安全的防线。让我们从每一次维保的签字开始,守护每一部电梯的安全运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