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电梯投入使用后,售后服务和定期维保却常常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老旧小区或新建楼盘中,维保环节存在诸多“以次充好”的乱象,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新密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电梯数量持续增长,但部分维保单位为降低成本、谋取私利,采取偷工减料、虚假记录、使用劣质配件等手段,给电梯运行埋下巨大隐患。
首先,所谓“以次充好”,最常见的表现是使用非原厂或劣质配件替代正品。正规电梯制造商对关键零部件如曳引机、控制柜、门机系统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要求。但在实际维保过程中,一些维修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采购价格低廉的仿冒或翻新配件进行更换。这些配件虽然外观相似,但材质、工艺和使用寿命远不及原厂产品,极易在高强度运行中出现故障。例如,某小区曾发生电梯突然下坠事件,事后调查发现制动器使用的摩擦片并非原厂配置,导致制动力不足,险些酿成重大事故。
其次,维保流程中的“走过场”现象也十分普遍。按照国家《电梯维护保养规则》规定,电梯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例行保养,内容涵盖清洁、润滑、调整、检查等多个项目。然而,部分维保人员并未真正落实这些操作,而是通过伪造维保记录、提前签到打卡等方式应付监管。更有甚者,一个月仅去现场一两次,其余时间靠“补单”完成台账。这种形式主义的维保不仅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反而让管理者误以为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延误了故障处理的最佳时机。
此外,维保合同中的“低价中标”陷阱也是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一些物业公司为了压缩开支,在招标时片面追求低价,选择报价最低的维保单位。而这些低价公司往往通过减少人工投入、延长保养周期、降低配件标准等方式来维持利润空间。长此以往,电梯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养护,小毛病积累成大问题,最终不得不进行昂贵的大修甚至整梯更换,反而增加了整体运营成本。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维保人员缺乏专业资质和技术能力。根据相关规定,从事电梯维保的人员必须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接受定期培训。但在现实中,不少维保公司雇佣无证上岗或经验不足的临时工,他们对电梯结构原理了解不深,遇到复杂故障只能凭感觉操作,甚至擅自改动控制系统参数,进一步加剧安全隐患。
要有效规避这些维保陷阱,多方协同治理势在必行。物业公司作为电梯使用管理责任主体,不能只看价格不重服务,应在签订合同时明确维保项目、频次、配件品牌及验收标准,并建立可追溯的监督机制。业主委员会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定期查阅维保记录,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评估。监管部门则需加大执法力度,对伪造记录、使用假冒配件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形成震慑效应。
同时,推广智能化监管手段也是提升维保透明度的有效途径。例如,安装电梯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运行数据,结合维保人员定位打卡功能,确保每一次保养都真实可查。新密市已有部分小区试点此类技术,初步实现了从“纸质台账”向“数字监管”的转型,值得广泛推广。
归根结底,电梯维保不是简单的“换个零件、擦擦灰尘”,而是一项关乎公共安全的专业技术服务。任何环节的敷衍塞责,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只有打破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强化全过程监管,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真正实现“以质取胜”的良性维保生态。对于每一位居民而言,关注电梯维保质量,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和社会的安全担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安心地迈出每一级楼梯,平稳抵达目的地。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