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连接楼层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因电梯维保不到位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或老旧小区,电梯“带病运行”现象尤为突出。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随着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的不断增多,电梯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电梯售后服务与维保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确保电梯维保质量、避免“走过场式”的服务,成为业主单位、物业公司乃至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当前,部分电梯维保公司存在“重合同、轻执行”的问题。一旦签订维保合同,便以“例行检查”为名,每月派人打卡签到,实际检查流于形式:未更换磨损零件、未清理导轨油污、未测试紧急制动系统等关键项目常常被忽略。更有甚者,维保记录造假,明明未进行深度保养,却在纸质或电子台账上标注“已完成”。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此类乱象,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开始意识到:维保流程不达标,坚决不能付款。这一原则不仅是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更是对公共安全的责任担当。付款不应是维保工作的终点,而应是服务质量验收后的结果。只有建立起“先验收、后付费”的机制,才能倒逼维保单位真正履行职责。
那么,什么样的维保流程才算“达标”?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电梯维保应包括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四个周期的检查内容,涵盖门系统、曳引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电气控制系统等数十项具体项目。以半月维保为例,维保人员必须现场检查门锁装置是否可靠、限速器动作是否灵敏、轿厢照明与报警装置是否正常,并对相关部件进行清洁、润滑和调整。每一项操作都应有影像或文字记录,且需由使用单位签字确认。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维保单位并未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有的仅用手机拍一张电梯轿厢照片就当作“已完成”,有的甚至让物业人员代为签字。这种“形式主义维保”一旦被纵容,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电梯使用管理责任方,物业公司必须主动介入维保过程,建立可追溯的监督机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标准化验收清单。将国家规定的维保项目细化为可核查的条目,如“钢丝绳张力是否均匀”“缓冲器是否有效”“五方对讲是否畅通”等,每次维保完成后由专人对照清单逐项检查并拍照留证。
第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电梯进行独立检测,评估维保质量。若发现维保记录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可作为拒付依据,并追究维保公司违约责任。
第三,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多次出现维保不达标、弄虚作假的维保公司,应列入服务黑名单,不再续签合同,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同时,在行业内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防止不良企业“换个名字重来”。
第四,强化人员培训与责任意识。物业公司应安排专人学习电梯基础知识,了解常见故障及风险点,提升识别能力。同时,明确维保负责人与物业对接人的职责分工,确保沟通顺畅、问题可追溯。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新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定期开展电梯维保专项检查,重点抽查老旧小区、商场、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维保记录与现场状况。对查实存在虚假维保行为的企业,依法予以罚款、吊销资质等处罚,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归根结底,电梯维保不是“走过场”的例行公事,而是关乎千家万户安全的生命工程。每一次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坚持“流程不达标坚决不付款”的原则,不是苛刻,而是底线;不是刁难,而是守护。唯有通过严格的验收标准、透明的操作流程和有力的监管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电梯“老而不衰、旧而弥安”。
让我们共同呼吁:维保质量不容打折,安全底线不可逾越。每一份维保合同的背后,都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