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还是商场,电梯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电梯投入使用后,售后服务与维保质量却常常成为被忽视的“隐形风险”。尤其是在新密等快速发展的城市区域,电梯数量逐年增加,但部分维保单位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业主和物业在维保过程中频频踩坑。其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轻信维保流程中的口头承诺。
许多电梯使用单位在与维保公司签订合同时,往往只关注价格和服务频次,而忽略了服务内容的具体细节。维保人员上门时,常以“这个我们都会做”“系统自动提醒”“下次一定处理”等口头承诺来安抚用户,但实际上这些承诺并未写入合同或维保记录中。一旦电梯出现故障,责任难以追溯,维修推诿现象频发。更严重的是,一些关键性维护项目如限速器校验、制动器检查、门锁装置测试等,若仅依赖口头约定而不留书面证据,极易造成漏检、漏修,埋下安全隐患。
例如,某新密小区曾发生一起电梯困人事件,事后调查发现,维保单位虽每月按时打卡签到,但关键的曳引机润滑和钢丝绳张力调整工作从未实际执行。当物业质询时,维保人员辩称“上次说过会安排”,但翻阅维保记录却发现并无相关操作记载。这种“说过了就算做了”的行业陋习,正是口头承诺泛滥的典型表现。
更为隐蔽的风险在于,部分维保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采用“挂靠”或“外包”模式,派遣未经正规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作业。这些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素养参差,往往在服务过程中随意许诺,却缺乏履约能力。他们可能口头答应更换老化部件、升级控制系统,甚至承诺缩短应急响应时间,但一旦涉及费用或责任划分,便以“需要上级批准”“配件未到货”等理由推脱。最终,真正承担风险的是使用单位和广大乘客。
要避免陷入此类陷阱,首先必须树立“白纸黑字大于口头承诺”的基本原则。在签订维保合同时,应明确列出每一项服务内容、执行标准、检查周期及验收方式。例如,不能简单写“每月例行保养一次”,而应细化为“每月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包括但不限于导轨润滑、电气线路检测、安全钳动作试验、五方对讲测试,并提交加盖公章的维保报告”。所有口头沟通的内容,尤其是涉及设备改造、故障处理、配件更换等事项,都应通过书面形式确认,并由双方签字留存。
其次,建立可追溯的维保档案至关重要。每一次维保作业都应有详细记录,包括作业时间、人员信息、具体操作、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这些记录不仅是日后追责的依据,也是评估维保质量的重要参考。建议使用具备电子签名和时间戳功能的维保管理系统,杜绝代签、补签等弄虚作假行为。对于老旧电梯或高使用频率的设备,还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查,确保维保真实有效。
此外,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也应提升专业认知,不能将电梯维保视为“走过场”的例行公事。应定期组织学习电梯安全知识,了解基本的维保流程和技术要点,增强对维保服务的监督能力。当维保人员提出“暂时无法处理”“下次一并解决”等说法时,应要求其说明原因并形成书面备忘,避免问题积压。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电梯维保单位对其服务质量和安全性能负有法律责任。任何口头承诺若未兑现且造成后果,使用单位有权依法追究其违约或侵权责任。因此,保留完整的沟通记录、维保单据和影像资料,是维权的关键。
总之,在电梯维保这一关乎公共安全的领域,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承诺更不能替代契约。特别是在新密这样电梯密度不断上升的城市,唯有打破对口头承诺的盲目信赖,建立起制度化、透明化、可追溯的维保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守住安全底线。每一次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让维保回归规范,让安全落在实处,是我们每一个电梯使用者和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