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像郑州新密这样的区域,电梯维保市场乱象频发,售后流程不规范问题尤为突出,给公共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在新密市多个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中,电梯故障频发已不是个例。不少业主反映,电梯经常出现停运、卡层、异响等问题,维修响应慢,甚至有时报修多日仍无人处理。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物业公司与维保单位之间的合作缺乏透明度,维保记录造假、人员资质不符、维保项目缩水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小问题”的背后,实则是整个维保体系存在严重漏洞。
首先,维保合同签订环节就存在诸多猫腻。许多物业公司在选择维保单位时,并未通过公开招标或比选程序,而是基于人情关系或低价竞标草率签约。一些维保公司为了中标,不惜压低报价,后期则通过减少服务频次、使用劣质配件、虚报工时等方式弥补成本,导致维保质量大打折扣。更有甚者,签订合同后将业务层层转包,最终由不具备专业资质的“游击队”接手,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其次,维保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按照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规定,电梯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例行保养,且每次维保必须由持证人员操作并如实填写维保记录。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少维保人员并未按期到场,而是通过远程打卡或代签方式伪造维保痕迹。监管部门虽有抽查机制,但受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全覆盖监督,导致“纸上维保”现象长期存在。
此外,应急响应机制形同虚设也是突出问题。一旦电梯发生困人事故,按规定应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然而在新密部分小区,居民拨打救援电话后等待一小时以上仍未见维保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维保单位甚至没有设立24小时值班制度,或虽设有电话却无人接听。这种滞后反应不仅加剧了乘客的心理恐慌,也可能延误最佳救援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责任链条模糊。当电梯出现故障或事故时,物业公司往往推诿称“维保已外包”,维保单位则辩解“设备老化非人为所致”,而电梯制造商又以“超出质保期”为由拒绝担责。三方互相推诿,最终受害的仍是普通居民。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追责机制,事故调查常常陷入僵局,难以厘清真正责任人。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赋能和公众参与三方面协同发力。第一,强化行业准入与信用管理。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电梯维保单位“黑名单”制度,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并定期公布合格维保企业名录,引导物业单位择优合作。同时,严格核查维保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杜绝无证操作。
第二,推动维保过程数字化监管。鼓励采用物联网技术,在电梯中加装智能监测终端,实时上传运行数据和维保信息。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查看维保轨迹、人员身份、操作内容,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对于未按时维保或数据异常的电梯,系统自动预警,提升监管效率。
第三,完善应急救援网络。依托本地消防、社区和专业维保力量,构建覆盖全域的电梯应急救援联动体系。所有电梯轿厢内应张贴统一救援标识,标明维保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及投诉渠道,确保求助信息畅通无阻。同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多方协同处置能力。
第四,增强居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物业应每月公示电梯运行状况和维保记录,接受业主监督。鼓励成立业主代表小组,参与维保单位的选聘与考核,打破信息壁垒,形成良性制衡。
电梯安全无小事。每一次疏忽都可能酿成悲剧。面对当前郑州新密地区电梯维保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更需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问责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居民“上得安心、下得放心”,筑牢城市公共安全的底线。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