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高层住宅、写字楼以及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电梯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关于电梯维保不到位、售后服务不透明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在郑州新密地区,部分小区和物业公司反映电梯故障频发,维修响应慢,甚至存在“以修代保”“虚假维保”等乱象。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与维保流程不透明、监管缺失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规避电梯维保中的“坑”,确保维保服务真实有效,成为业主、物业乃至监管部门必须重视的课题。
首先,要认识到电梯维保并非简单的“定期检查”。根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电梯必须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维护保养,且维保单位需具备相应资质,维保人员须持证上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维保公司为了压缩成本,减少人力投入,常常出现“走过场式维保”——即维保人员仅在系统打卡签到,未真正对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等关键部件进行检查和调试。更有甚者,通过伪造维保记录、虚报维保时间等方式应付检查,导致电梯带病运行,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售后流程的不透明。许多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在选择维保单位时,往往只关注报价高低,而忽视了服务内容和执行标准。一些低价中标的企业为了盈利,必然会在服务上“缩水”。更关键的是,维保过程缺乏可视化监督机制,业主无法查看维保人员是否按时到场、是否按规范操作、更换了哪些零部件。即便电梯出现故障,也难以追溯责任归属。例如,某新密小区曾发生电梯突然下坠事件,事后调查发现,该电梯近三个月的维保记录虽齐全,但监控显示维保人员从未进入机房,所谓的“维保”完全是纸质造假。
面对此类问题,相关方必须提高警惕,主动核实维保流程的真实性。物业公司作为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负有首要责任。不能将维保工作“一包了之”,而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建议物业在签订维保合同时,明确维保项目、周期、人员资质及违约责任,并要求维保单位提供详细的维保报告和现场照片。同时,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维保质量。
业主也应增强维权意识,积极参与电梯安全管理。可以通过业主大会或业委会,要求物业定期公示电梯维保记录、故障处理情况及年检报告。对于频繁出现故障的电梯,有权要求更换维保单位或申请专项维修资金进行大修或更新。此外,鼓励安装电梯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维保过程的实时记录和远程监管,一旦维保人员未按规定操作,系统可自动预警,提升透明度。
从监管层面来看,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梯维保市场的执法力度。目前,虽然各地已推行“电梯维保信息化平台”,要求维保单位上传电子维保记录,但在新密等部分区域,平台使用率不高,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建议监管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对维保单位开展飞行检查,重点核查维保记录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对弄虚作假、无证作业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形成震慑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进步,智能化维保正在成为行业趋势。一些先进企业已开始采用AI识别、GPS定位、视频回传等技术手段,确保维保人员“真到场、真操作、真记录”。新密地区的物业公司和开发商可优先选择具备此类能力的服务商,推动维保服务向数字化、透明化转型。
总之,电梯安全无小事,维保环节更是重中之重。面对售后流程不透明的“坑”,不能仅靠事后追责,而应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只有物业公司、业主、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共同发力,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每一部电梯都“健康运行”,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心上下”。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