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在郑州新密地区迅速增多,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尽管电梯数量不断攀升,电梯维保行业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售后服务流程方面,不规范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电梯的正常运行与安全保障。近期,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在专项检查中发现,部分电梯维保单位存在服务流程混乱、记录缺失、响应迟缓等问题,亟需整改。
首先,售后流程不规范最突出的表现是维保记录造假或填写不完整。根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每台电梯必须建立完整的维保档案,包括每次维保的时间、内容、人员签字及故障处理情况等。但在实际检查中,不少维保公司提供的记录存在补签、代签、日期不符甚至完全空白的情况。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临时突击填写维保台账,导致信息失真,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追溯责任。这种“纸上维保”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其次,维保响应机制滞后,服务效率低下。许多小区居民反映,电梯出现故障后报修难、等待时间长,有些维保单位接到通知后迟迟不到场,甚至推诿责任。这背后反映出部分企业缺乏标准化的售后响应流程,没有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故障分级处理机制。例如,一些轻微故障如按钮失灵、照明损坏,本应在2小时内处理,但现实中往往拖延至数日。而面对困人等紧急情况,个别维保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超过30分钟,严重违反了应急救援的基本要求。
此外,维保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流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部分维保公司为降低成本,雇佣未经系统培训的临时工上岗,这些人员对电梯结构和安全标准了解不足,操作不规范,甚至存在违规短接电路、屏蔽报警信号等危险行为。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和管理制度,维保人员流动性大,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一次抽查中,某小区的维保人员竟无法准确说出所负责电梯的品牌型号和上次大修时间,令人震惊。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物业公司与维保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勾结,形成“低价中标、低质服务”的恶性循环。为了节省开支,物业倾向于选择报价最低的维保公司,而这些公司则通过减少维保频次、缩短作业时间等方式压缩成本。表面上看合同履行了,实际上维保流于形式。监管部门发现,有企业签订的合同标明每月维保两次,但实际仅进行一次,且作业时间不足15分钟,根本无法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针对上述问题,新密市已启动电梯维保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围绕“规范流程、强化监管、提升服务”三大方向推进整改。一是要求所有维保单位建立电子化维保管理系统,实现维保过程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通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和使用APP打卡定位,杜绝代签、虚报等行为。二是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整合维保单位资源,确保接到困人报警后30分钟内到场救援,并纳入考核体系。三是加强对维保人员的资质审查和继续教育,实行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制度,淘汰不合格从业人员。
同时,监管部门还鼓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积极参与监督,定期查看维保记录,组织满意度测评,并将结果作为续签合同的重要依据。对于屡次违规、服务质量差的维保单位,将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和公共建筑的维保投标。
电梯安全无小事,维保环节更是关键所在。只有从流程规范化入手,健全制度、严格监管、压实责任,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新密市此次整改行动不仅是对当前乱象的纠偏,更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契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推动电梯维保服务标准化、透明化,让每一部电梯都能得到科学、专业、及时的养护,切实保障市民“上上下下”的安全与便利。
归根结底,电梯维保不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一项关乎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终结“避坑”现状,构建起一个高效、可靠、值得信赖的电梯维保体系。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