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关于电梯维保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新密等快速发展的城市区域,电梯数量迅速增长,维保市场也随之扩张。一些不良维保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应付检查,采取“虚假检测”手段,严重威胁电梯运行安全。对此,业主单位、物业公司以及监管部门必须高度警惕,切实防范维保流程中的各类陷阱。
所谓“虚假检测”,是指维保人员未按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周期对电梯进行真实、全面的检查与维护,而是通过伪造记录、远程打卡、走马观花式巡查等方式,制造已完成维保工作的假象。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等相关法规,更可能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例如,某小区曾发生电梯突然下坠事故,事后调查发现,该电梯连续三个月的维保记录均显示“运行正常”,但实际维保人员从未到现场作业,关键部件磨损严重却未被发现。
造成虚假检测现象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物业公司为节省成本,选择报价极低的维保公司,而这些公司往往通过减少实地检查次数、压缩人工开支来维持利润,最终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其次,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目前电梯维保主要依赖纸质或电子工单上报,监管部门难以实时核实维保人员是否真正到场、是否按标准操作。再加上部分老旧小区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对维保过程缺乏监督能力,给了不法维保单位可乘之机。
更为隐蔽的是,一些维保单位利用技术手段“造假”。例如,使用虚拟定位软件远程上传打卡信息,或在后台系统中批量生成虚假维保数据。更有甚者,将多个电梯的维保记录套用同一模板,仅修改编号和日期,内容千篇一律,完全脱离实际情况。这类行为极具欺骗性,若非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核查,很难被发现。
要有效遏制虚假检测行为,必须从制度、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协同发力。首先,应推动维保服务透明化。建议强制推行“可视化维保”模式,要求维保人员在作业时拍摄带有时间水印和地理位置的现场照片或短视频,并上传至统一监管平台。同时,鼓励业主或物业代表随机抽查维保过程,形成外部监督压力。
其次,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建立电梯智慧监管系统,整合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维保记录和故障报警信息,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维保记录与设备实际状态不符,系统可自动预警并启动调查程序。此外,应推广使用具备身份识别和操作留痕功能的维保APP,杜绝代签、代检等违规行为。
再者,提升物业和业主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物业公司不应只关注维保价格,更要考察维保单位的资质、业绩和服务口碑。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维保项目、频率、标准及违约责任,避免模糊条款。同时,定期组织电梯安全知识培训,让业主了解基本的维保常识和监督权利,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大执法惩处力度。对于查实存在虚假检测行为的维保单位,不仅要依法吊销其资质,列入行业黑名单,还应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同时,对监管不力的属地管理部门也应问责,确保监管链条闭环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新密市近年来已开始试点电梯维保信用评价体系,将维保单位的服务质量、投诉率、违规记录等纳入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这一举措值得推广,有助于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
总之,电梯安全无小事,虚假检测是潜藏在日常维保中的“定时炸弹”。只有政府、企业、物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构建起科学、透明、可追溯的维保监管体系,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心出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