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新密地区,随着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因电梯维保不到位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不仅在于维保单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更在于业主、物业与维保公司之间的责任界定模糊,尤其是售后流程中“签字确认”这一关键环节常被忽视。
许多小区物业在与电梯维保公司签订合同时,往往只关注价格和服务频率,却忽略了维保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维保公司常以“已按期巡检”为由推卸责任,而物业公司则因缺乏书面证据难以追责。这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维保服务完成后未签字确认就默认认可。
实际上,每一次电梯维保都应形成完整的闭环流程:预约维保 → 现场作业 → 填写维保记录 → 双方签字确认 → 存档备查。其中,“签字确认”是确保服务质量、明确责任归属的核心步骤。如果维保人员完成工作后没有让物业负责人或指定监督人签字,就意味着此次服务在法律和管理层面并未正式生效。
为什么签字如此重要?首先,签字是一种法律行为,代表接收方对服务内容、完成情况及质量的认可。若日后电梯出现故障,监管部门调查时会调取维保记录,只有附有双方签字的文件才能作为有效证据。其次,签字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监督机制。当维保人员知道必须签字才能结算费用时,会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个检查项目,避免敷衍了事。
现实中,不少物业公司出于“图省事”或“信任维保单位”的心理,在维保人员口头告知“已完成”后便直接放行,甚至允许维保公司提前打印好记录表让工作人员批量签字。这种做法极其危险,等于将电梯安全主动权交给了他人。更有甚者,一些不良维保公司会伪造维保记录,明明未到场检修,却在系统中显示“已维保”,严重威胁乘梯安全。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建议新密地区的物业管理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第一,建立标准化维保监督制度。 每次维保前应提前通知,并安排专人现场监督。监督人员需具备基本的电梯知识,能够核对维保项目是否齐全,如门系统调试、制动器检查、限速器测试等关键环节是否执行到位。
第二,严格执行“无签字不结算”原则。 物业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所有维保服务必须经指定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视为完成,否则不予支付费用。此举能有效倒逼维保公司规范操作。
第三,推广电子化维保记录系统。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推行“智慧电梯”平台,维保人员需通过APP定位打卡、上传照片、填写数据,物业方可在线审核并电子签名。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透明度,也便于长期存档和追溯。
第四,定期开展电梯安全培训。 物业管理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电梯结构、常见故障及维保要点,提升识别虚假维保的能力。同时,也可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不定期抽查,形成外部监督压力。
此外,业主也应提高维权意识。作为电梯的实际使用者,业主有权知晓维保情况。物业应定期公示电梯维保记录,接受业主监督。一旦发现维保流于形式或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即物业公司)是电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即使外包给维保公司,也不能免除其安全管理职责。因此,物业公司绝不能将维保工作“一包了之”,更不能因怕麻烦而跳过签字确认环节。
总之,在郑州新密这样的快速城镇化区域,电梯数量持续增长,安全管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唯有从细节入手,严格落实维保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坚持“不签字就不认可”的原则,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安全无小事,签字虽小,却是责任落地的关键一步。希望每一位物业管理者都能以此为戒,用严谨的态度守护每一部电梯的平稳运行,保障每一位居民的安心出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