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场等建筑日益增多,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电梯使用过程中,售后服务与维保环节却频频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不规范甚至违规的操作,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电梯数量逐年增长,电梯维保市场的乱象也逐渐显现。为此,公众必须提高警惕,了解正规维保流程,识别并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电梯运行安全。
首先,正规的电梯维保应遵循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的相关规定。按照标准,电梯维保单位需具备相应资质,维保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例行保养。保养内容包括对电梯门系统、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曳引机等关键部件的检查、清洁、润滑和调整,并如实填写维保记录,由使用单位签字确认。这些流程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法律底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维保公司为降低成本、压缩工时,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现象。例如,有的维保人员并未真正上梯检查,仅在办公室填写虚假维保单;有的一个月只去一次,却伪造15天一次的记录;更有甚者,使用过期或劣质润滑油,导致电梯部件加速磨损。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技术规程,更触碰了法律红线。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追溯,受害群众维权困难。
此外,一些物业公司与维保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勾结,形成“低价中标、低质维保”的恶性循环。为了节约开支,物业往往选择报价最低的维保公司,而这些公司则通过减少维保频次、使用非原厂配件、雇佣无证人员等方式降低成本。这种“以价换质”的模式,极大削弱了电梯的安全保障能力。居民在日常乘坐中若发现电梯运行异响、抖动剧烈、开关门迟缓等问题,往往是维保不到位的征兆,绝不能掉以轻心。
更为隐蔽的违规行为是“挂靠经营”。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个人或小公司,借用他人许可证开展维保业务,维保人员无证上岗,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这类“影子公司”缺乏监管,出了问题便迅速注销或更换名称,逃避法律责任。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曾查处多起此类案件,但因取证困难、举报不足,治理难度较大。
面对上述乱象,公众应主动学习电梯维保的基本知识,增强监督意识。首先,业主可通过小区公示栏、物业微信群等渠道,定期查看维保记录,核对维保时间、人员信息和签字情况。若发现记录频繁雷同、日期异常或签名模糊,应引起警觉。其次,可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调取电梯的“电子维保平台”数据。目前,河南省已推行电梯维保信息化管理,正规维保单位需通过指定系统上传定位打卡、现场照片和维保详情。若系统无记录或记录缺失,极有可能存在造假行为。
一旦发现维保违规,市民应果断举报。可通过拨打12315热线、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站或使用“豫正管”APP进行投诉。举报时尽量提供维保合同、现场照片、监控视频、维保记录复印件等证据,以便监管部门快速立案调查。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对伪造维保记录、无证维保等行为,可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吊销许可证并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建议业主委员会或物业公司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邀请专业机构对电梯安全状况进行独立检测,打破维保单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局面。对于长期存在违规行为的维保公司,应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参与后续招标。
电梯安全无小事,维保环节更是重中之重。每一个虚假的维保单,都可能成为事故的导火索;每一次沉默的容忍,都是对安全隐患的纵容。新密市民应积极行动起来,擦亮双眼,熟悉流程,勇于举报违规行为。只有政府监管、企业自律与公众监督三方合力,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的防线,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安心出行的保障,而不是潜藏风险的“高空隐患”。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