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命安全。然而,随着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售后服务和维保市场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以旧充新”现象尤为突出。所谓“以旧充新”,是指部分不良维保公司在电梯保养过程中,使用翻新、回收或劣质零部件替代原厂新品,却向业主或物业单位谎称使用的是全新正品配件。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首先,要理解为何“以旧充新”现象频发,必须从维保行业的现状说起。目前,我国电梯维保市场门槛相对较低,大量小型维保公司涌入,竞争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采购价格低廉的二手或翻新配件。这些配件往往来自报废电梯拆解件,经过简单清洗、打磨甚至喷漆处理后重新投入使用。外观上看似崭新,实则内部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抗压与耐腐蚀能力远低于国家标准。
更为隐蔽的是,这些维保公司通常会配合虚假记录和报告,伪造更换时间、配件型号和厂家信息,使整个维保流程看起来合规合法。例如,在月度维保单上标注“已更换原厂曳引机轴承”,实际使用的却是某小作坊生产的仿制品;又如,声称使用“进口制动片”,实则为国内回收再加工的残次品。由于普通物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很难识别真伪,只能依赖维保人员的口头说明和纸质记录,这就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以旧充新”的危害不容小觑。电梯是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每一个零部件都承担着关键功能。比如制动系统若使用劣质刹车片,可能导致制动力不足,引发溜梯甚至冲顶事故;控制柜中的继电器若为翻新产品,容易出现接触不良,造成信号误判,影响平层精度甚至停梯困人;导靴若采用非标材料,长期运行会导致导轨磨损加剧,增加震动和噪音,缩短整梯寿命。一旦发生故障,轻则影响居民正常出行,重则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此外,这种行为还破坏了市场公平秩序。正规维保企业坚持使用原厂配件,成本高、报价透明,反而因价格偏高而失去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最终受害的仍是广大业主和使用者。
那么,如何有效规避这一陷阱?首先,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应提高警惕,选择具备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A类资质)的正规维保单位,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所用配件的品牌、型号及来源,要求提供原厂合格证和采购发票。其次,建立维保过程监督机制,定期抽查更换下来的旧件,核对序列号与登记信息是否一致。有条件的小区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年度安全评估,确保维保质量可追溯、可验证。
同时,建议推动电梯维保信息化管理。目前已有部分地区试点“智慧电梯”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电梯运行状态,并记录每一次维保操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及更换部件信息,所有数据上传至云端,无法篡改。这种透明化管理模式能极大压缩造假空间,提升监管效率。
最后,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查实存在“以旧充新”行为的维保公司依法严惩,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同时鼓励公众举报,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总之,电梯维保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全,绝不能成为某些企业牟取非法利益的灰色地带。“以旧充新”虽隐蔽,但并非无解难题。只有通过加强源头管控、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技术手段和强化法律威慑,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心乘梯、放心出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