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场等场所,电梯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随着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售后服务与维保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密这样的城市,部分电梯维保单位存在敷衍塞责、流程不规范的现象,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因此,深入了解并警惕电梯维保过程中的“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认识到维保流程中常见的“敷衍”行为。一些维保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或追求效率,往往采取“走形式”的维保方式。例如,维保人员仅对电梯进行表面清洁,或简单检查几项基本功能后便在记录单上签字确认,而未真正深入排查潜在故障。更有甚者,出现“代签”“补签”维保记录的情况,即维保并未实际执行,但系统却显示已完成。这种虚假维保不仅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更严重威胁乘梯人的安全。
其次,维保周期执行不到位也是常见问题。根据国家规定,电梯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例行保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维保单位为了压缩人力成本,延长维保间隔,甚至一个月才进行一次维护。这种做法导致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最终演变为大故障。例如,电梯门机系统若长期缺乏润滑,可能导致开关门不畅,进而引发夹人事故;曳引钢丝绳若未定期检查,磨损严重却未更换,极有可能造成坠落风险。
此外,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成为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一些维保公司为降低成本,雇佣未经系统培训的临时工或外包人员,这些人员对电梯结构了解不足,面对突发故障时应对能力差,甚至可能因操作不当加剧设备损坏。在新密的部分老旧小区,曾发生过因维保人员错误调整限速器参数,导致电梯急停失控的案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足以敲响警钟。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配件更换的“以次充好”。正规维保应使用原厂或符合国家标准的配件,但个别维保单位为牟取利润,使用劣质替代品。例如,用非标制动片替换原厂产品,虽然短期内看似正常运行,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制动失效,后果不堪设想。更有甚者,在更换重要安全部件时不做记录,逃避监管,使得后续追溯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相关责任方必须提高警惕,主动防范。物业公司作为电梯的使用管理单位,应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不能将维保工作“一包了之”。建议建立维保过程监督机制,要求维保人员到场时拍照打卡,并由物业人员现场确认维保内容。同时,定期查阅维保记录,核对时间节点与项目完整性,发现问题及时追责。
业主委员会和广大居民也应增强安全意识,积极参与电梯安全管理。可通过设立电梯安全公示栏,定期公布维保时间、项目及故障处理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一旦发现维保流于形式或电梯运行异常,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推动问题整改。
从监管层面来看,新密市的特种设备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维保记录的真实性、人员资质及配件来源。对存在虚假维保、超期未检等违法行为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并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或公共服务项目。
最后,推广智能化维保监管系统也是未来趋势。通过加装电梯物联网装置,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自动上传维保数据,实现全过程可追溯。这种“阳光维保”模式能有效杜绝人为造假,提升管理透明度。目前,郑州等周边城市已在部分小区试点成功,新密不妨借鉴经验,逐步推进技术升级。
总之,电梯维保不是小事,更不应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无论是维保单位、使用单位还是监管部门,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次维护作业。只有真正把安全放在首位,杜绝敷衍塞责,才能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放心梯、安心梯,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出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