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早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还是商场,电梯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安全与便利。然而,在电梯投入使用后,售后服务和维保质量却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在新密这样的快速发展的城市,电梯数量逐年增长,维保市场也随之扩大,但其中存在的“偷工减料”现象却不容小觑。一旦维保流程中出现疏漏或故意简化操作,轻则影响使用体验,重则可能酿成安全事故。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电梯不是“装完就万事大吉”的设备。它属于特种设备,结构复杂,运行频率高,必须依靠定期的专业维护才能确保安全稳定。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电梯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例行保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维保单位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压缩服务时间,往往采取“走形式”的方式应付检查。
最常见的“偷工减料”行为之一是减少维保项目。正规的维保流程包括对门系统、曳引机、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控制系统等多个关键部件的检查、清洁、润滑和调试。然而,一些不负责任的维保人员只是简单擦拭表面、签个到,甚至远程打卡完成任务,根本没有真正进入机房或井道进行实质性检查。这种“纸上维保”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埋下了巨大安全隐患。
另一种常见问题是使用劣质配件或以修代换。电梯在长期运行中,部分零部件会自然磨损,如钢丝绳、导靴、继电器等,按规定应及时更换。但有些维保公司为降低成本,选择用低价替代品,或者对已达到报废标准的部件仅做简单修理继续使用。这些非原厂或翻新配件性能不稳定,极易在关键时刻失灵,导致电梯困人甚至坠落事故。
此外,维保记录造假也是行业内的顽疾。按照要求,每次维保都应如实填写《电梯维保记录表》,并由使用单位签字确认。但现实中,部分维保人员为了省事,提前填写多个月的记录,或让物业人员批量代签,形成“虚假台账”。一旦发生事故,这些伪造的记录不仅无法追溯责任,还会干扰事故调查,延误问题整改。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物业公司或业主单位对电梯维保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只关注价格而忽视服务质量。在招标过程中,一味追求低价中标,导致报价极低的维保公司中标后只能通过缩减服务内容来维持利润。长此以往,电梯就像一辆长期不保养的汽车,故障频发,使用寿命大幅缩短。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些维保陷阱?首先,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维保单位至关重要。应优先考虑具备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A类)的企业,并查看其过往服务案例和客户评价。其次,签订详细的服务合同,明确维保周期、项目清单、响应时间、配件更换标准及违约责任,避免口头承诺难以追责。
同时,使用单位应建立监督机制。可以安排专人对接维保工作,现场监督维保过程,核对实际操作是否与合同一致。有条件的小区还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年度抽查,确保维保质量真实可靠。此外,鼓励居民参与监督也十分必要,可通过张贴维保公示栏,定期公布维保时间、内容和人员信息,增强透明度。
最后,要重视电梯的生命周期管理。一般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左右,超过年限后故障率显著上升。对于老旧电梯,不应仅仅依赖维保“续命”,而应评估整梯更新或现代化改造的可行性。新密近年来也在推进老旧小区电梯更新工程,这正是提升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
总之,电梯维保绝非小事,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维保服务,用户必须提高警惕,拒绝低价诱惑,坚持质量优先。只有真正落实规范化的维保流程,杜绝偷工减料,才能让电梯在每一天的运行中都安全无忧,守护每一位乘客的“上上下下”平安。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