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正式对外公示了新密市公共电梯能效测评的最新结果,标志着该市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公共设施运行效率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此次测评覆盖全市范围内156台在用公共电梯,涵盖住宅小区、医院、商场、政务服务中心等重点公共场所,旨在全面掌握电梯设备的能耗状况,识别高耗能设备,为后续节能改造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测评工作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组织,联合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及本地技术专家团队共同实施。测评标准严格遵循国家《电梯能效评价与分级》(GB/T 30560-2023)以及《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采用现场测试、数据采集、能效计算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台电梯的待机功率、运行能耗、启停频率、负载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并最终评定出能效等级,分为一级(高效)、二级(中等)、三级(较低)和四级(高耗能)四个级别。
根据公示结果,新密市公共电梯整体能效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其中,达到一级能效标准的电梯共计48台,占比约30.8%;二级能效电梯76台,占比48.7%;三级能效电梯25台,占比16.0%;另有7台电梯被评定为四级能效,属于高耗能设备,亟需进行技术升级或更换。从区域分布来看,新建住宅区和近年完成改造的公共建筑中,高效电梯比例明显高于老旧小区和早期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反映出设备更新与节能技术应用的直接关联。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普遍存在能耗偏高、控制系统落后、能量回馈功能缺失等问题。例如,在某老旧小区的一台载重1000公斤的曳引式电梯中,实测待机功耗高达1.8千瓦,远超同类新型电梯0.3千瓦的平均水平,年均电费支出超过万元,不仅增加了物业运营成本,也对城市能源结构造成压力。对此,专家组建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以旧换新”工程落地。
为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监督透明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同步上线了“新密市电梯能效信息查询平台”,市民可通过扫描电梯轿厢内的二维码,实时查看该设备的能效等级、年均耗电量、所属管理单位等详细信息。此举不仅增强了社会对公共设施运行质量的关注,也为物业单位提供了改进服务的压力与动力。
新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测评结果将作为下一步电梯节能监管的重要参考。对于被列为四级能效的设备,已责令相关使用单位限期提交整改方案,鼓励通过加装能量回馈装置、更换永磁同步主机、优化群控系统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同时,市政府拟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主动实施节能改造并通过复评的单位给予每台最高2万元的资金支持,预计年内可完成30台以上高耗能电梯的技术升级。
此外,本次测评还暴露出部分单位在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的短板。数据显示,定期开展预防性保养的电梯平均能效水平比未按期维保的高出18%以上。专家指出,良好的运维习惯不仅能延长设备寿命,还能显著降低能耗。为此,监管部门将联合行业协会开展“电梯节能管理培训计划”,面向物业管理人员、维保企业技术人员普及节能知识与操作规范。
长远来看,电梯作为城市垂直交通的核心载体,其能效表现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碳排放水平。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公共设施的绿色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新密市此次开展的系统性能效测评,不仅是对现有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体检”,更是一次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益实践。未来,当地还将把电梯能效纳入公共建筑绿色评级体系,并探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推动形成“检测—评估—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此次公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共设施节能潜力的广泛讨论。多位业内专家指出,电梯节能不应仅停留在设备层面,还需结合智能调度、行为引导、建筑设计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例如,推广高峰时段错峰运行、优化停层策略、鼓励低楼层步行等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无效能耗。
总体而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新密市公共电梯的能效测评,既体现了国家对公共设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电梯这一“城市毛细血管”有望在保障安全便捷的同时,更加绿色高效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