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通报了新密市在电梯安全领域实施团体标准的典型案例,标志着我国基层城市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案例不仅展现了标准化工作在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电梯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保有量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用电梯已超过4800台,年均增长率达12%。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传统监管模式面临维保质量参差不齐、故障响应滞后、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亟需通过标准化手段进行系统性治理。
在此背景下,新密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本地电梯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及多家维保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共同研制并发布了《电梯维护保养服务质量评价规范》(T/XMETS 001—2023)等三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聚焦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三方协同,明确了维保流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应急处置机制以及信息化管理要求,填补了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实操层面的部分空白。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调研评估中指出,新密市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标准引领、多方共治、数字赋能”的新型管理模式。首先,通过团体标准统一了维保作业的技术要求和服务承诺,实现了从“凭经验维保”向“按标准作业”的转变。例如,标准中规定每台电梯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全面检查,重点部件更换必须留存影像记录,并上传至市级智慧监管平台,确保过程可追溯。
其次,建立了基于标准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每年对各维保企业执行标准情况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与企业信用评级、政府采购资格挂钩,形成正向激励与倒逼改进的双重效应。试点以来,已有3家维保单位因连续两年评分低于60分被暂停业务资格,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更为突出的是,新密市将团体标准与数字化监管深度融合。依托“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维保计划自动提醒、故障数据实时上传、乘客困梯一键报警等功能。系统后台可自动生成各小区、各品牌电梯的健康指数报告,为监管部门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数据显示,实施团体标准后,全市电梯平均故障率同比下降37%,困人事件救援到达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6%。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通报中强调,新密市的经验表明,团体标准作为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应对新兴技术、复杂场景和区域特色问题时具有灵活性强、响应速度快的优势。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能够有效激发行业自律,推动治理重心下移。
此外,该案例还体现了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协同价值。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组织了十余场专家论证会和公众听证会,广泛吸纳业主代表、物业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建议,增强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标准发布后,累计开展专题培训26场,覆盖从业人员1200余人次,确保标准“落地生根”。
目前,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已将新密模式列为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试点,并计划在郑州都市圈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在近期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以团体标准为抓手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的创新实践。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深入实施,更多像新密市这样的基层探索将持续涌现。可以预见,标准化将不再局限于产品和技术领域,而是深度融入城市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必将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通报不仅是对新密市工作的肯定,更是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标准就是规则,规则决定安全。唯有让标准真正成为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无形护栏”,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