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密市生态环境局正式通报了2023年度节能电梯采购项目的碳排放核算结果,标志着该市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双碳”战略目标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此次核算工作由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联合市住建局、财政局及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完成,对全市范围内政府采购的节能电梯项目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涵盖生产、运输、安装、运行及报废处理等环节,全面展现了公共机构绿色采购的减排成效。
本次节能电梯采购项目共涉及全市18个行政事业单位和6个公共建筑项目,累计采购高效能变频电梯72台,总采购金额达3800万元。根据核算报告,与传统非节能电梯相比,这批节能电梯在设计使用周期(按15年计)内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860吨,相当于种植约54万棵成年树木的固碳效果。其中,运行阶段的节电贡献最为显著,占总减排量的87%以上。据测算,单台节能电梯年均节电量可达4,200千瓦时,全年累计节电约30.2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约93吨。
核算过程严格遵循《公共机构节能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和《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与指南》(GB/T 32151-2015)等相关国家标准,采用“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确保数据科学、透明、可追溯。第三方机构通过实地调研、企业数据采集、能耗模型模拟等方式,对电梯制造过程中的钢材、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碳排放,以及运输距离、安装能耗、日常运行功率曲线等参数进行精细化建模分析。特别是在运行阶段,结合新密市电网的平均碳排放因子(0.555千克CO₂/千瓦时),准确计算出实际减排效益。
新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碳排放核算不仅是对采购行为环境效益的量化验证,更是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化、标准化的重要实践。“我们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的数据,引导更多单位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形成绿色消费的示范效应。”该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新密市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将碳排放核算纳入重大项目评审前置条件,逐步构建起“采购—使用—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核算还揭示了电梯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碳排放分布特征。数据显示,制造环节碳排放占比约为42%,主要来源于钢铁冶炼和零部件加工;运行阶段占比48%,凸显长期使用中的节能潜力;而运输、安装和报废处理合计占10%。这一结构为未来优化减排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鼓励本地化采购以缩短运输距离,推广模块化设计便于回收利用,以及加强废旧电梯金属材料的再生循环等措施,均可进一步降低整体碳足迹。
为提升公众对绿色采购的认知度,新密市生态环境局同步发布了《节能电梯碳减排成效宣传手册》,并通过政务平台、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传播。手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碳排放概念、节能原理及实际减排成果,增强社会参与感。部分试点单位还在电梯轿厢内设置“绿色出行提示牌”,实时显示本台电梯累计节电量和减碳量,激发市民环保意识。
业内专家认为,新密市的做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明指出:“公共采购体量大、影响力广,是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将碳排放核算嵌入采购决策流程,有助于倒逼生产企业改进技术、降低产品碳足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新密市计划将碳排放核算机制扩展至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更多品类的政府采购项目,并探索建立市级绿色低碳产品数据库和碳标签制度。同时,生态环境局将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对减排成效显著的供应商给予信用加分或优先采购资格,进一步放大政策引导效应。
此次节能电梯碳排放核算结果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新密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采购正从理念倡导走向制度实践,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