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科院”)近期披露了一起具有代表性的电梯安全管理案例——河南省新密市电梯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与应用实践,为全国电梯智慧化监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常住人口超过百万,全市在用电梯数量已突破8000台,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面对庞大的电梯保有量和日益复杂的使用环境,传统的人工巡查和定期维保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安全监管需求。为此,新密市政府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于2021年启动“电梯安全智能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旨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全域的电梯安全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体系。
该系统的核心在于部署在每台电梯内的智能感知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能够实时采集电梯的运行状态数据,包括门区异常、急停记录、困人报警、平层偏差、超速运行等关键参数,并通过4G/5G网络将数据上传至市级统一监控平台。安科院的技术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故障模式和高风险电梯,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据安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系统全面运行以来,新密市共触发有效预警信息1376条,其中一级高风险预警89起,成功预防了多起可能发生的严重安全事故。例如,在2023年夏季的一次高温天气中,系统连续监测到某老旧小区一台电梯存在频繁的门锁回路异常信号,经平台自动研判后立即推送至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现场排查发现,该电梯门机控制系统因线路老化导致接触不良,若未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引发乘客被困甚至剪切事故。此次预警响应时间不足30分钟,充分体现了系统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新密市还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市场监管部门依托预警平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电梯加大检查频次;维保单位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隐患整改并上传闭环记录;同时,居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所乘电梯的安全评级和近期运行状况,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与参与度。这种“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电梯安全的整体防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在该项目中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还牵头制定了《城市电梯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该标准明确了数据采集规范、通信协议、安全等级划分及平台接口要求,为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建设提供了权威参考。目前,已有郑州、洛阳、许昌等多个城市借鉴新密模式推进本地电梯智能化改造。
专家指出,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其安全涉及制造、安装、使用、维保、检验等多个环节,单靠某一手段难以根治顽疾。而新密市的实践表明,借助科技手段打通各环节信息壁垒,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追踪与风险预判,是破解电梯安全管理难题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5G、边缘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电梯安全监管有望迈向更高水平的“智慧化”阶段。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密案例的成功验证了“科技兴安”战略在基层落地的可行性,下一步将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国家标准和技术推广目录,助力全国范围内的电梯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也呼吁更多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筑牢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防线。
可以预见,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完善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电梯安全管理正逐步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控”,一个更加智能、高效、透明的安全监管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新密市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胜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真实写照,为全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