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中,电梯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安全。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建筑密度高,电梯保有量持续攀升,相关投诉也呈上升趋势。近期,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密市电梯投诉率与中标企业关联情况的专项调查报告,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电梯维保质量、招投标机制及监管体系的深入讨论。
报告显示,2023年度新密市共接到电梯相关投诉378起,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21%。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频繁故障停运”“困人事件频发”“维修响应不及时”以及“维保记录不完整”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诉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电梯维保服务企业所负责的小区和楼宇。通过对投诉数据与政府采购及物业选聘中标信息的交叉比对,发现其中三家维保企业——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合计占据了全市电梯维保市场约65%的份额,同时其负责项目的投诉量却占到了总投诉量的74%。
这一数据对比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并未带来相应比例的服务质量提升,反而成为投诉高发区。报告指出,A公司在2022年至2023年间通过低价竞标方式,接连中标多个大型住宅小区的电梯维保项目,平均报价低于市场均价18%。然而,低价背后是人员配置不足、配件更换滞后、日常巡检流于形式等问题。部分小区居民反映,电梯“上午报修,下午才有人到场”,甚至出现“修了又坏、坏了再修”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电梯维保市场的招投标机制存在明显短板。目前多数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在选择维保单位时,往往将价格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人员资质和服务口碑。一些企业为抢占市场,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中标后则通过压缩人力成本、减少巡检频次等方式维持利润,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安全保障。
此外,报告还提到,部分中标企业在资质审核过程中存在“挂靠”现象,即借用其他公司的资质参与投标,实际运营团队缺乏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这种“影子公司”模式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为电梯安全埋下隐患。例如,在一起困人事故的调查中发现,涉事电梯的维保记录显示由持证人员操作,但现场监控却显示实际作业者为无证临时工,暴露出监管链条中的严重漏洞。
针对上述问题,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在报告中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推动建立电梯维保服务的“综合评分制”招投标机制,将价格、技术方案、人员配备、过往服务记录等纳入评分体系,避免“唯低价是取”。其次,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维保企业的动态监管,定期抽查维保记录、现场作业情况,并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评级。对于屡次出现重大投诉或安全事故的企业,应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和公共项目投标。
同时,报告呼吁提升公众参与度,鼓励业主委员会和居民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形成社会监督合力。部分试点小区已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电梯运行状况进行季度测评,并将结果公示,有效提升了维保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从长远来看,电梯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安装、使用、维保和监管等多个环节。此次新密市的调查虽聚焦于维保阶段,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何在保障民生需求的同时,构建公平、透明、高质量的服务市场,是各级政府和行业主体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智慧电梯”监管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自动预警故障风险,并将数据接入城市应急平台。这种科技赋能的手段,不仅能提高故障响应效率,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总之,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与信任。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此次发布的报告,不仅是对新密市现状的客观呈现,更是对整个电梯维保行业的警示与鞭策。唯有打破“低价竞争—服务质量下降—投诉增多”的怪圈,真正将安全与责任置于首位,才能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安心之梯、放心之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