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交通系统优化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核心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近期公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与智慧交通融合案例,其中,新密市电梯与城市立体交通融合项目因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郑州都市圈腹地,近年来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然而,受限于地形地貌和既有基础设施布局,部分区域存在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尤其在老城区与新建住宅区之间的衔接上,传统平面交通模式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新密市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探索将垂直交通系统——特别是电梯设施——融入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地面—空中—地下”多维联动的新型出行体系。
该项目的核心理念在于“以电梯为节点,构建城市立体交通微循环”。在具体实施中,新密市选取了多个高密度居住区与商业中心交界地带,建设了一批集自动扶梯、垂直电梯、连廊通道于一体的立体化人行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连接了地铁站、公交枢纽与大型社区出入口,还通过空中走廊与周边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现无缝对接,极大提升了步行系统的连续性与舒适度。
例如,在新密市新华路片区,一座全长约800米的空中连廊系统贯穿三个主要社区,设有6部高速电梯和4组自动扶梯,全天候服务周边两万余名居民。该系统采用智能化调度技术,可根据人流高峰时段自动调节运行频率,并配备无障碍设施、防滑地面、夜间照明及监控系统,确保安全与便捷并重。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APP实现数据互联,市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电梯运行状态、连廊人流密度等信息,提前规划出行路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评审过程中指出,新密市的这一实践突破了传统城市交通“以车为主”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以人为本”的出行体验,体现了对未来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在山地或丘陵地形城市中,电梯作为垂直运输工具,能够有效化解高差带来的通行障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此外,该项目在建设模式上也颇具创新。新密市政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并通过特许经营方式保障长期维护资金。同时,在设计阶段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保功能设置贴近实际需求。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注重与城市风貌的协调统一。所有电梯井道和连廊结构均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外立面选用环保材料,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浮雕图案展现新密黄帝文化、密瓷工艺等,使功能性设施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夜间灯光设计则突出层次感与艺术性,营造出安全、温馨的夜间出行环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密市的探索标志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单一追求速度与运力,转向关注可达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电梯不再仅仅是建筑内部的附属设备,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城市职能,成为连接不同标高、整合碎片化空间的重要媒介。这种“微改造、精提升”的路径,尤其适合土地资源紧张、改造难度大的老城区,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目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已将该案例纳入《城市立体交通融合发展指南(2024年版)》的参考范例,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推广。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电梯系统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感知与自主调度,甚至与无人驾驶接驳车、空中步道机器人等新兴交通工具形成协同网络。
可以预见,像新密市这样的创新实践,将在推动城市空间立体化、交通系统人性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重塑了城市的肌理与温度。当电梯成为城市血脉中的一环,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又近了一步。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