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切实提升住宅电梯运行的安全水平与维保服务质量,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于近期发布了《关于住宅电梯更新项目中标企业服务评级的通报》,对全国范围内参与住宅电梯更新工程的多家企业进行了系统评估和等级评定。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电梯安全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通报依据《住宅电梯更新改造服务评价标准》及相关政策法规,结合企业资质、技术能力、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应急响应机制等多个维度,对参与2023年度住宅电梯更新项目的137家投标企业进行了综合评分。最终评定出A级(优秀)、B级(良好)、C级(合格)和D级(需整改)四个服务等级。其中,共有28家企业获评A级,占比约20.4%;86家企业获得B级,占比62.8%;19家企业被评为C级;另有4家企业因服务记录不全、维保响应不及时等问题被列为D级,并被建议暂停参与后续政府主导的电梯更新项目。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通报中指出,住宅电梯更新不仅是设备更换的过程,更是服务升级的关键环节。许多老旧小区原有的电梯已运行超过15年,故障频发、能耗高、智能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出行安全。因此,在更新过程中,不仅要选择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电梯产品,更应重视中标企业的长期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此次评级正是为了引导市场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以服务论英雄”的良性竞争格局。
从评级结果来看,获得A级评价的企业普遍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拥有完善的维保服务体系,实行“一梯一档”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三是积极应用物联网、远程监控等智能技术,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四是注重用户反馈,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客户投诉处理率达100%。例如,某头部电梯服务商通过搭建智慧维保平台,实现了对所辖电梯的全天候数据采集与预警分析,大幅降低了突发故障率,赢得了业主单位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通报也揭示出当前住宅电梯服务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中小企业虽具备投标资质,但在实际服务中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培训不到位、维保记录造假等现象。个别企业在中标后将项目层层转包,导致服务质量严重缩水。此外,部分地区在招标过程中仍存在“唯低价中标”的倾向,忽视了服务可持续性与安全保障能力,埋下了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通报中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首先,建议各地住建部门和物业主管机构在电梯更新项目招标中引入服务评级结果作为重要评审依据,优先选择A级和B级企业。其次,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梯维保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企业服务记录可查、可溯、可追责。再次,鼓励物业公司与中标企业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明确维保频率、响应时限和服务标准,杜绝“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最后,加强业主监督权,推动成立由业主代表、物业、维保方共同参与的电梯安全管理小组,提升社区共治水平。
此次服务评级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居民和行业专家的积极评价。业内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电梯维保企业服务能力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电梯领域的深度应用,智能化维保、预测性维护将成为主流趋势,而服务评级制度也将随之动态优化,逐步纳入更多技术指标与用户体验维度。
可以预见,住宅电梯的安全与服务质量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企业的自觉,而是通过制度化、透明化的评价体系加以保障。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表示,今后将每半年发布一次服务评级通报,并计划将评级范围扩展至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其他类型电梯项目,全面提升我国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民生无小事,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全与生活品质。此次服务评级通报的发布,既是对行业现状的客观反映,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引导。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老楼加梯安心乘、新梯运行更智能”的美好愿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安全、舒适、便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