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防空地下室作为城市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功能性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电梯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方面,如何确保在战时和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快速疏散与物资运输,已成为人防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为此,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简称“国家人防办”)正式对《新密市防空地下室电梯技术规范》完成备案,标志着该地区人防工程在电梯技术标准方面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此次备案的技术规范是在充分调研新密市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特点以及人防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规范明确了防空地下室内电梯的设计原则、设备选型、安装要求、运行管理及维护保养等全流程技术标准,尤其强调了电梯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首先,在设计原则上,规范要求所有新建或改建的防空地下室电梯必须满足平战结合的要求。即在平时作为普通客货电梯使用,而在战时或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转换为具备防护功能的专用人防电梯。为此,电梯井道、机房及控制室均需按照抗力等级不低于核6级、常6级的标准进行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密闭门、防爆通风装置和电磁屏蔽设施,防止核生化武器的侵袭。
其次,在设备选型方面,规范明确提出应优先选用具备双电源切换、应急供电、自动归零和手动操作功能的电梯系统。电梯控制系统须具备断电记忆恢复功能,确保在电力中断后恢复供电时能自动返回至指定安全层。同时,电梯轿厢内必须安装独立的通信装置,确保被困人员可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此外,电梯载重能力不得低于1000公斤,以满足战时医疗救护、物资转运等特殊需求。
安装环节是保障电梯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规范对电梯导轨的垂直度、缓冲器的设置位置、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的调试精度等提出了高于国家标准的技术参数。特别指出,电梯底坑应设置防水排水系统,并配备水位报警装置,防止因地下水渗漏导致设备损坏。对于老旧防空地下室加装电梯的情况,必须进行结构承载力复核,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安全评估报告。
在运行与维护方面,规范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要求每季度对电梯的制动系统、门锁装置、钢丝绳磨损情况进行专业检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满载运行测试和应急演练。同时,电梯使用单位需建立电子化运维档案,记录每一次维修、保养和故障处理情况,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必须立即停用并上报当地人防主管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该规范还创新性地引入了智能化监控理念。鼓励在电梯中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振动频率、温度变化等数据,并通过人防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预警和智能调度。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为未来智慧人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人防办此次备案《新密市防空地下室电梯技术规范》,不仅是对该市人防工程技术水平的认可,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防空地下室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可以预见,随着该技术规范的深入实施,新密市的人防工程将更加科学、高效、安全。同时,这也倒逼相关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维保机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标准迈进。未来,国家人防办或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全国性的防空地下室电梯技术导则,实现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的良性循环。
总之,防空地下室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巨大的安全责任。此次备案工作既是制度完善的一环,也是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唯有坚持科技引领、标准先行、精细管理,才能真正筑牢城市防护的“地下长城”,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