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在这一背景下,新密市凭借其前瞻性的规划与创新性的实践,成功将电梯技术引入乡村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乡村电梯规模化应用的县级市。2023年底,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备案“新密市乡村电梯应用典型案例”,标志着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新密市地处河南省中部,辖内多山地丘陵,部分村庄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区域,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出行不便问题长期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村村通”工程虽已实现道路硬化,但在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村落,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上下山仍面临较大困难。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新密市委、市政府联合住建、交通、民政等多部门,启动“乡村宜居提升工程”,将垂直交通设施建设纳入乡村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内容。
自2021年起,新密市率先在米村镇、牛店镇、超化镇等6个山区乡镇试点建设户外观光电梯、楼栋加装电梯及社区便民升降平台。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共建模式,财政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村庄每部电梯给予30%至50%的建设补助,并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运营维护。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将电梯建设与住房改善、环境整治同步推进,避免重复施工和资源浪费。
以米村镇黄固寺村为例,该村位于海拔400余米的山坡上,原有居民住宅沿山势错落分布,最远住户距村卫生室步行需25分钟。2022年,村里建成两部钢结构户外直梯,总高度达68米,连接山脚广场与山顶居民区,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每日服务群众超过300人次。村民王大爷感慨:“以前买菜看病都得绕山路,现在按个按钮就到了,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类似案例在新密市已覆盖17个行政村,累计安装各类电梯43部,惠及群众近2.8万人。
在技术选型方面,新密市坚持因地制宜、安全节能原则。针对山区地质特点,优先采用轻量化钢结构井道和永磁同步曳引机,降低地基承重要求;电力供应则结合分布式光伏系统,实现部分能源自给。所有电梯均接入市级智慧监管平台,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故障预警和维保记录,确保长效安全运行。此外,通过开展“电梯使用文明公约”宣传和老年群体操作培训,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意识和使用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出行条件,还带动了乡村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多个村庄依托电梯节点重建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和快递收发点,形成“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牛店镇李湾村借助电梯引流,发展起高山民宿和生态采摘产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67%。可以说,一部电梯撬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动能,真正实现了从“通路”到“通心”的转变。
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备案材料中指出,新密市的经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基础设施补短板与民生福祉提升深度融合的典范。其成功关键在于:一是精准识别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敢于在传统认知盲区破题;二是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有效整合政策、资金与社会资源;三是注重后期运维管理,确保设施“建得好、用得久”。
目前,河南省已将新密模式纳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推广项目,并计划在伏牛山、大别山等类似地形区域复制实施。与此同时,新密市正着手编制《乡村电梯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拟申报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设计、施工与验收流程。未来,还将探索电梯与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乡村交通网络”。
从泥泞小道到空中走廊,从望山兴叹到轻松抵达,新密市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城市复制,而是立足乡土实际、回应群众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一部电梯,承载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城乡差距的弥合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加力,相信会有更多“新密故事”在全国广袤乡村上演,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