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水库工程的安全性、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中小型水库管理中,如何提升运行效率、保障人员安全、实现科学调度,已成为技术革新的关键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水利学会于近期正式公示《新密市水库电梯技术验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水库附属设施标准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标准的制定源于新密市在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新密市拥有多个中小型水库,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等多重功能。随着水库运维管理日益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检和垂直交通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为此,当地水利部门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在部分重点水库试点建设垂直电梯系统,用于管理人员上下坝体、设备检修平台及监测站点。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电梯的设计、安装与验收长期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安全隐患和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水利学会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经验,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此次公示的标准共分为八个章节,涵盖了术语定义、设计原则、设备选型、施工安装、功能测试、安全防护、运行维护以及验收程序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在设计层面,标准明确要求水库电梯应具备防水、防腐、防雷击等特性,适应高湿度、多雨、温差大的户外环境。电梯井道宜采用封闭式结构,并设置排水系统,防止积水侵蚀。同时,考虑到水库区域电力供应可能不稳定,标准提出电梯应配备双电源切换装置或应急供电系统,确保紧急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
在安全性能方面,标准特别强调多重保护机制。例如,电梯必须安装超载报警、门锁联动、断绳保护、限速器—安全钳联动等装置,并接入水库综合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状态监测与远程控制。此外,针对水库常有野生动物出没的特点,标准还建议在电梯外围加装防护网或感应报警系统,避免动物误入造成故障。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首次将“智慧化”纳入验收指标体系。要求电梯控制系统支持与水库自动化管理系统对接,能够上传运行数据、接收调度指令,并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管理人员可在移动端实时查看电梯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潜在风险,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
验收程序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规定,电梯安装完成后须经过三阶段验收:首先是施工单位自检,提交完整的施工记录和技术资料;其次是监理单位组织初步验收,重点核查设备安装质量与功能测试结果;最后由中国水利学会授权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终验,依据标准逐项打分,只有总评分达到90分以上方可通过。对于未达标项目,必须限期整改并重新申报验收。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水利工程专用电梯领域的技术空白,不仅为新密市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水利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库电梯虽小,但关乎生命安全和工程运行效率。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水利设施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目前,新密市已有三座水库完成电梯系统的安装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初步数据显示,电梯投入使用后,巡检人员上下坝时间平均缩短60%,设备维护响应速度提升近一倍,且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下一步,当地计划将该模式扩展至更多水库,并探索无人机与电梯协同作业的新型运维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市水库电梯技术验收标准》的正式实施,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将进一步迈向精细化、智能化。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未来,中国水利学会还将继续牵头制定更多细分领域的技术规范,助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