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对外通报了“地质灾害点电梯防护项目”中标方案的相关情况,标志着该省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此次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群众出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带因地形复杂而长期面临交通不便的村落,将首次引入垂直电梯系统作为应急疏散与日常通行的重要辅助设施。
根据通报内容,本次中标单位为由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牵头,联合多家具备特种设备设计与施工资质的企业共同组成的综合技术团队。中标方案以“安全、智能、绿色、便民”为核心设计理念,充分结合河南省内典型地质灾害点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及居民实际需求,提出了系统化、模块化的电梯防护建设模式。
项目覆盖范围主要包括豫西伏牛山区、豫南大别山区以及豫北太行山沿线等12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首批拟建设45处垂直升降电梯站点,每处站点均配备双轿厢结构,最大载重可达1.6吨,可同时容纳18至20人。电梯采用抗风压、防腐蚀钢结构井道,外立面使用当地石材贴面,既确保结构稳定性,又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此外,所有电梯均配置防滑踏板、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及实时监控平台,确保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的使用安全。
在技术层面,中标方案突出智能化管理特点。电梯运行状态将接入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与气象、地震、水文等多源数据联动。一旦监测到山体位移、降雨量超标或地震扰动等风险信号,系统将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关闭电梯运行并引导周边居民通过备用通道撤离。同时,电梯内部安装高清摄像头和语音播报系统,支持远程调度与应急指挥,极大提升了突发情况下的响应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做了周密考量。设计方案严格遵循《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施工过程中将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减少现场开挖和植被破坏。电梯基础部分采用微型桩基技术,避免大规模土方作业对山体稳定性的干扰。同时,配套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供电装置,实现能源自给,降低后期运维碳排放。
资金来源方面,项目总投资约5.8亿元,由中央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及地方自筹共同承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将建立全过程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同时,项目实行“建管一体”模式,建成后由属地乡镇政府委托专业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维护,省级财政给予每年每台电梯不低于15万元的运营补贴,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在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预计将直接惠及3.2万余名山区群众,显著缩短紧急救援时间,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往每逢暴雨季节,部分村庄因道路塌方导致“孤岛化”现象频发,群众就医、上学、物资运输极为困难。电梯投入使用后,将成为连接山下主干道与山顶村落的“生命通道”,尤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中标方案的确定,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实地踏勘和公众意见征集等程序,综合评分排名第一。下一步,将在洛阳栾川、信阳新县、安阳林州等地率先启动试点建设,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站点主体工程,并开展为期半年的试运行评估。
业内专家指出,河南此次在全国率先探索“地质灾害点+垂直交通”融合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地质灾害防治以被动避让为主的局限,更通过基础设施创新,实现了从“防灾”向“韧性社区”建设的转型升级。未来,该模式有望在西南、西北等类似地形区域推广复制,为我国山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河南样板”。
目前,项目建设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各项施工许可、环评审批正在有序推进。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承诺,将定期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落地实施,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放心的“安心梯”“连心桥”。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