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披露了河南省新密市矿用电梯安全技术项目的中标案例,标志着我国矿山运输设备安全管理迈入智能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该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集监测预警、智能控制与远程运维于一体的矿用电梯安全技术综合解决方案试点工程,不仅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同类项目树立了标杆。
新密市地处豫西煤田腹地,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承担着重要的能源供应任务。然而,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大,传统矿用电梯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如钢丝绳断裂风险、制动系统失灵、超载运行以及缺乏实时监控等问题频发,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此,新密市政府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矿用电梯安全技术升级专项”,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矿井垂直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次中标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装备研究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体,其提交的技术方案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系统核心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电梯关键部位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振动、应力、温度、位移等数据;二是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故障数据建模,实现提前72小时预测潜在故障点;三是远程集中管控中心,可对全市范围内所有矿用电梯进行统一调度、状态跟踪和应急响应指挥。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已在新密市平陌煤矿、牛店矿区完成首批试点安装并稳定运行超过六个月。期间成功预警三次重大隐患,其中包括一次因钢丝绳局部疲劳导致的张力异常波动事件,系统及时发出红色警报,促使管理人员立即停运检修,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多人伤亡的重大事故。此外,系统还实现了电梯运行数据自动归档、维保记录电子化管理、操作人员行为合规性评估等功能,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家指出,矿用电梯不同于普通民用电梯,其工作环境恶劣、负载变化大、使用频率高,且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极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强度作业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本次中标的综合技术方案正是针对这些痛点量身定制,具备高度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标准体系建设。团队联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共同编制了《矿用电梯智能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同时,系统兼容多种品牌型号的电梯设备,打破了以往厂商间的数据壁垒,真正实现了跨平台互联互通。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虽然初期投入较传统维保模式高出约35%,但据测算,通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和降低事故赔付成本,整体运营成本可在两年内实现反超。更重要的是,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矿工的安全感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增强了地方政府对矿山企业的监管信心。
目前,该项目已纳入自然资源部“智慧地矿”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要产煤省份推广复制。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正推动将矿用电梯安全技术纳入新一轮全国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的技术指南,进一步扩大其政策影响力。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转型在矿业领域的深入推进,以智能感知、精准预警为核心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将成为行业标配。而此次新密市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地质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彰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基层安全生产中的落地生根。未来,依托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我国矿山运输安全水平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