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密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发布关于“电梯技术研发项目”中标单位相关情况的通报,其中重点披露了各中标企业在专利数量方面的详细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次通报不仅是对项目评审过程透明化的重要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密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务实举措。
根据通报内容,本次电梯技术研发项目共吸引来自全省范围内的12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竞标,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材料审核、专家评审及现场答辩等多轮严格筛选,最终确定5家企业为中标单位。这5家企业分别为:河南迅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郑州通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密市恒升特种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中原智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及豫北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电梯智能化控制、节能驱动系统、安全监测技术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科技局在通报中首次系统公布了各中标单位在近五年内所获得的专利数量及相关构成。数据显示,5家中标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达387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实用新型专利249项,外观设计专利32项。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
具体来看,河南迅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112项专利位居榜首,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38%,主要集中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与自适应调度算法方面;郑州通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紧随其后,拥有98项专利,其核心优势在于永磁同步曳引机与能量回馈技术的集成创新;新密市本土企业恒升特种设备研发有限公司表现亮眼,凭借76项专利成功入围,尤其在老旧电梯改造与抗震安全结构设计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中原智梯工程公司则以63项专利展现其在AI视觉识别与乘客行为分析领域的前瞻性布局;豫北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虽专利总量略少(38项),但其发明专利占比高达50%,显示出较强的技术含金量。
新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利数量并非唯一评审标准,但在技术类项目评选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次将专利信息纳入公开通报范畴,旨在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积累,避免“重申报、轻研发”的倾向。同时,此举也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项目特别强调“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构建。通报指出,5家中标单位中有4家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与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等机构的联合研发项目。通过共建实验室、共享专利成果等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转化链条。例如,恒升公司与郑州大学合作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电梯健康评估系统”,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并在多个老旧小区试点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此外,科技局还透露,未来将建立“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动态监测平台”,对中标单位在项目执行期间的专利产出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研发进度与成果转化同步推进。对于未能按期完成专利目标或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将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期整改乃至取消资助资格等措施。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密市此次做法具有示范意义。河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远指出:“将专利数量与质量作为科技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倒逼企业真正把创新落在实处。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是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
与此同时,也有声音提醒应避免“唯专利论”。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后续评审中应进一步细化专利评价体系,比如引入专利引用次数、技术转化率、市场应用规模等维度,防止出现“为凑数而申请”的低质量专利现象。
总体而言,新密市科技局此次通报不仅是一次信息公开,更是一次政策导向的明确传递——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积累中。随着电梯技术研发项目的深入推进,预计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新密市打造中部地区智能装备制造新高地。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更多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而这,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