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电梯制造这一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日,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电梯行业知识产权创新指数报告》,通报了在电梯领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突出的中标企业,并首次构建了“电梯知识产权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为行业树立了权威的技术创新风向标。
该指数体系综合考量企业的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技术布局广度、核心技术原创性、专利转化效率以及国际专利申请情况等多个维度,采用大数据分析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电梯制造商进行系统评估。此次入选的企业均为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管理及市场应用方面表现卓越的行业领军者,其中包括上海三菱电梯、通力电梯(中国)、康力电梯、快意电梯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品牌和中外合资企业。
从数据来看,2023年度电梯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4.6%,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达到38.7%,显示出行业整体创新质量稳步提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智能控制、节能驱动、物联网远程监控、无机房电梯设计等前沿技术领域,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活跃度显著增强。例如,某头部企业在电梯运行能耗优化方面的专利群已形成完整技术链条,相关产品能效等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出口至欧盟、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立“电梯知识产权创新指数”的初衷在于引导企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竞争格局。过去一段时间,部分企业存在“为评奖而申请专利”“为补贴而堆砌专利”的现象,导致大量低质量专利沉淀,不仅浪费行政资源,也削弱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通过引入科学、透明的评价机制,协会希望激励企业真正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技术优势。
在此次通报中,多家中小企业也凭借差异化创新路径脱颖而出。例如,一家专注于旧楼加装电梯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围绕空间适应性结构设计、静音运行系统和模块化安装工艺累计获得27项核心专利,其产品在全国多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广泛应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表明,创新并不局限于规模庞大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的深耕同样能够孕育出高价值知识产权。
此外,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专利协同运用的重要性。当前,电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联动日益紧密,单一企业的创新往往难以覆盖全部技术环节。为此,部分领先企业已开始探索建立专利池、开展交叉许可合作,甚至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这种开放式的创新生态有助于加速技术迭代,降低重复研发成本,提升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支持力度。多地已出台专项政策,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和项目优先支持。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不断创新,专利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工具逐步普及,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资金保障。
展望未来,电梯行业的技术创新将更加聚焦绿色低碳、智慧出行和适老化改造等国家战略需求。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创新指数的动态监测机制,计划按年度发布行业白皮书,并推动指数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科技项目评审等场景中的应用,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价值导向。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制度保障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电梯产业正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引擎的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也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便捷、智能的垂直交通解决方案。而这背后,正是无数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尊重知识成果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生动缩影。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