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郑州市在推动文博场馆建设与服务升级方面持续发力。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形象与文化品位,郑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于近期发布《关于文博场馆电梯采购中融入文化元素的相关要求(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全市各级文博场馆新装或更换电梯过程中,须将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及地方历史特色有机融入电梯设计与装饰环节,旨在通过细节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公众的文化体验感与认同感。
文件指出,电梯作为文博场馆内部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功能性的垂直运输工具,更是展示场馆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电梯外观设计、轿厢装饰、操作面板、语音提示、楼层标识等方面,均应体现鲜明的文化主题。例如,鼓励采用商周青铜纹样、汉画像石图案、唐宋书法艺术等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进行装饰;在色彩搭配上建议使用“中原黄”“黄河灰”“钧瓷蓝”等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色调,避免过度商业化或现代简约风格对文化氛围的冲淡。
在具体实施层面,文件要求各文博场馆在电梯采购招标文件中明确文化元素的设计标准与验收规范。设计单位需提交包含文化主题构思、元素来源说明、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的专项方案,并由专家评审组进行文化适配性评估。对于已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或重点博物馆的场馆,电梯设计方案还需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备案,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强调“文化融入”不等于“文化堆砌”。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公共设施,其安全性、实用性与舒适性仍是首要考量。因此,所有文化装饰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消防、环保及无障碍设计标准,不得影响电梯运行效率或造成安全隐患。例如,轿厢内壁装饰应采用阻燃、耐磨材质,图案印刷需清晰耐久;楼层按钮区域应保持简洁易读,避免因复杂纹样导致误操作;语音播报系统可加入双语提示(普通话与英语),并在特定节日或展览期间嵌入简短文化导览内容,如“您正在前往‘天地之中——郑州古代文明展’展厅,本层将带您穿越5000年华夏文明……”
此外,文件还鼓励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支持在电梯内设置数字化交互界面,如通过AR扫描识别轿厢内的文化图案,观众可实时获取相关文物背景知识;或在等候区显示屏滚动播放郑州重要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介绍,实现“电梯即展厅”的延伸功能。此类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也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立体。
为保障政策落地,郑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联合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定期对在建或改造中的文博场馆电梯项目进行检查。同时,设立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广泛听取市民、游客及文化学者的意见建议,确保文化表达既具专业性又贴近大众审美。
此次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郑州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迈出了从“功能导向”向“文化引领”转型的关键一步。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城市文化的温度与厚度。当观众步入河南博物院的新电梯,看到轿厢门楣上镌刻的“莲鹤方壶”纹样,耳边响起低沉悠扬的编钟旋律提示到达二层时,那一刻,技术与人文完成了无声的对话。
事实上,全国已有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在地铁、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推行类似的文化植入举措,而郑州此次聚焦“电梯”这一微观场景,体现了精细化治理的理念升级。它不仅关乎美学呈现,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让历史走出展柜,融入日常动线,使每一位参观者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与文明的邂逅。
未来,随着更多文博场馆完成电梯更新,这些移动的文化窗口将成为郑州“行走的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当文化元素真正渗透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一寸肌理,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将随之悄然生长。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