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这一背景下,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成为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涉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或文物密集区时,如何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确保文物安全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文物局正式备案通过《新密市古迹电梯加装特殊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在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密市作为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其中不少位于老城区居民楼附近,甚至与现代住宅共存于同一街区。近年来,当地居民对加装电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施工方式可能对地下文物层造成扰动,或对周边古迹结构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为此,新密市住建部门联合文物管理部门、建筑设计院及文物保护专家,历时两年调研论证,编制完成该《规范》,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备案实施。
《规范》的核心理念在于“保护优先、科学评估、精准施工、全程监管”。首先,明确要求所有拟加装电梯项目在立项前必须进行文物影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选址是否处于地下文物埋藏区、施工震动对邻近古迹基础的影响、建筑材料与色彩是否与历史环境协调等。对于距离文物保护单位50米以内的加装项目,实行“一案一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专项论证。
其次,《规范》引入了“微扰动施工技术”标准。规定在文物敏感区域,禁止使用传统打桩和爆破作业,推荐采用静压桩、螺旋锚杆、微型钢管桩等低振动、低噪音的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同时,施工时间应避开文物保护重点监测期,如考古发掘季或极端天气高发期,并设置实时沉降与振动监测系统,数据同步上传至市级文物监管平台,实现动态预警。
在设计层面,《规范》强调电梯外观与周边历史风貌的协调性。例如,电梯井道材质应选用仿石材、深灰色金属或哑光涂层,避免使用反光玻璃或鲜艳色彩;结构形式宜采用轻量化钢结构,减少视觉压迫感;必要时可结合绿化遮蔽或文化墙装饰,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此外,鼓励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缩短现场施工周期,降低对环境的长期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还建立了“文物安全责任追溯机制”。每个加装项目须指定文物安全责任人,签订文物保护承诺书,并纳入信用管理体系。一旦发生因施工导致文物受损的情况,将依法追责,并暂停相关企业参与后续文物保护相关工程的资格。同时,项目竣工后需提交文物影响后评估报告,作为验收必备材料之一。
该《规范》的出台不仅为新密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也为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已有洛阳、安阳、邯郸等城市派员赴新密考察学习,探讨本地化应用路径。业内专家指出,这是我国首次由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地方性技术规范,体现了“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活力,也反映出文物保护理念正从“被动防护”向“主动融合”转变。
当然,《规范》的实施仍面临挑战。部分居民担心审批流程复杂会延缓加梯进度,个别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掌握不足也可能影响执行效果。对此,新密市已设立专项培训基金,组织技术人员轮训,并开通“加梯+文保”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力争在三个月内完成评估与批复。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市古迹电梯加装特殊技术规范》的深入实施,更多居民将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感受到对历史的尊重与守护。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未来城市更新的大潮中,如何让电梯“上楼”的同时,也让文化“落地”,新密的探索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