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发布《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电梯采购及安装使用管理的特殊规范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市范围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电梯采购、安装、维护和安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保障信教群众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根据《通知》,宗教活动场所因建筑结构、使用人群、功能定位等特殊性,在电梯采购过程中需遵循一系列区别于普通公共场所的管理规范。首先,《通知》强调,所有拟新装或更换电梯的宗教场所必须提前向属地民族宗教部门报备,并提交包括建筑结构评估报告、使用需求分析、资金来源说明在内的完整材料。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电梯采购与安装工作。
在电梯选型方面,《通知》提出应优先选用具备无障碍功能、运行平稳、噪音较低的设备,特别鼓励配置语音提示系统、盲文按钮、防夹装置等适老化、适残障人士设计。考虑到宗教场所常有老年人、残障人士及携带香火物品的信众出入,电梯载重能力不得低于1000公斤,且轿厢内部空间应满足轮椅自由回转的需求。此外,对于高层宗教建筑,建议采用双电源供电系统,确保突发停电时电梯仍可安全运行或平层释放乘客。
采购流程方面,《通知》明确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凡使用财政资金或接受政府补助的项目,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供应商。对于自筹资金项目,也应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进行技术论证和比选,杜绝“暗箱操作”和“关系采购”。同时,严禁宗教场所负责人或管理人员以个人名义直接指定品牌或代理商,确保采购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安装与验收环节,《通知》规定,施工单位须具备特种设备安装资质,并由市场监管部门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全程监督。电梯安装完成后,必须经过至少72小时连续试运行测试,确认无故障后方可申请验收。验收工作由民族宗教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重点检查电梯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是否与宗教场所整体环境协调、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完备等内容。未通过验收的电梯一律不得投入使用。
在后期运维管理上,《通知》首次将电梯安全管理纳入宗教场所年度考核体系。各场所须建立电梯使用登记台账,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员,定期开展隐患排查。电梯维保单位需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保养,并留存详细记录备查。每逢重大宗教节庆活动前,必须组织专项安全检查,必要时增派技术人员现场值守。一旦发生电梯困人事件,场所负责人须在15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并同步向属地民族宗教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尊重与安全管理的平衡问题。部分宗教场所出于信仰传统,希望在电梯内张贴经文、悬挂佛像或设置供台。对此,《通知》指出,此类装饰必须以不影响电梯正常运行、不遮挡紧急呼叫按钮和监控设备为前提,且严禁在轿厢内焚香、点灯等存在火灾隐患的行为。相关部门将提供指导服务,协助场所设计既符合宗教仪轨又满足安全标准的空间布局方案。
为保障政策落地,《通知》配套出台了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中小型宗教场所,可申请市级宗教事务专项资金用于电梯购置与改造,最高补贴比例可达总费用的60%。同时,市民族宗教局将联合市场监管局每年组织两期电梯安全管理培训,提升场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业内专家表示,郑州此次出台宗教场所电梯专项管理规范,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制度空白,体现了政府对宗教事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宗教建筑向立体化发展,电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唯有从采购源头抓起,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安全进庙堂,平安入人心”。
目前,郑州市已有少林寺、大相国寺、清真寺东大寺等十余处重点宗教场所完成电梯升级改造。下一步,市民族宗教局将持续跟踪《通知》执行情况,适时开展“回头看”督查,确保每一部电梯都成为连接信仰与安全的“安心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