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禁毒工作的不断深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特殊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涉及毒品管控的重点区域,如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中心、康复机构等特殊场所,电梯作为人员流动的重要通道,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与被监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管理秩序。在此背景下,国家禁毒办正式备案《新密市特殊场所电梯安全管控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特殊场所公共设施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标准由新密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禁毒办及多家技术单位共同制定,经过多轮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和试点运行,最终通过国家禁毒办审核并予以备案推广。这一举措不仅是地方创新经验上升为国家级规范的典范,也为全国同类场所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管理样板。
标准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人、物、技、管”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首先,在“人”的管理方面,明确要求所有进入特殊场所电梯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身份核验和行为登记,尤其是被监管人员的乘梯需由两名以上安保人员陪同,并实行全程视频监控记录。同时,对电梯维保人员实行背景审查制度,确保其无涉毒史或不良记录,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其次,在“物”的管控上,标准特别强调对电梯内部结构的防破坏设计。例如,轿厢内不得设置可拆卸部件,按钮面板采用防暴材料,紧急报警装置必须具备双向语音功能并直连监控中心。此外,严禁在电梯内传递任何物品,防止利用电梯夹层或通风口藏匿违禁品,包括毒品、刀具或其他危险物品。每部电梯均配备智能感应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重量分布或长时间滞留,将自动触发预警机制。
在“技防”层面,标准引入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所有电梯接入统一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故障自动诊断和远程控制。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系统能够识别攀爬、打斗、自残等异常行为,并在3秒内向值班室发出警报。同时,电梯控制系统与公安、禁毒数据库联网,一旦发现重点管控人员违规使用电梯,立即启动联动响应机制。
管理机制方面,标准建立了“三级巡查+定期评估”的闭环管理制度。日常由物业和安保团队负责基础巡检;每月由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业检测;每季度由禁毒办牵头组织跨部门联合督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整改、销号式管理,并纳入年度安全考核。此外,标准还规定每年至少开展两次电梯应急演练,涵盖困人救援、反恐防暴、突发疫情转运等多种场景,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性化需求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例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特定岗位人员在登记后单独使用电梯执行公务;对于行动不便的戒毒人员,允许使用专用无障碍电梯,并配备电子陪护系统,既尊重个体权益,又不失管控精度。
新密市作为河南省禁毒工作示范区,此次出台的电梯安全管控标准,是其推进“智慧禁毒”“平安场所”建设的重要成果。自标准实施以来,当地特殊场所未发生一起因电梯引发的安全事故,监管效率提升40%以上,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相关领导实地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模式“理念先进、措施精准、操作性强”,具备在全国范围推广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已从传统的“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国家禁毒办备案此项标准,不仅填补了特殊场所垂直交通安全管理的政策空白,更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基层治理创新的支持与引导。未来,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电梯安全管控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精细化和协同化。
可以预见,《新密市特殊场所电梯安全管控标准》将成为我国特殊场所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将制度设计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才能真正筑牢禁毒防线,守护社会安宁。各地应以此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共同构建更加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