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对“灾害救援电梯项目”中标企业的响应速度进行了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项目作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极端天气、地震等突发事件中高层建筑人员的快速疏散与救援能力。此次通报不仅反映了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企业在重大公共项目中的责任担当。
根据通报内容,郑州市于今年年初启动“灾害救援电梯项目”公开招标工作,重点遴选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技术成熟、服务网络完善的电梯制造与维保企业。项目要求中标单位在接到应急指令后,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初步响应,2小时内抵达指定救援现场,并具备独立开展垂直救援设备部署的能力。这一高标准严要求,直接考验着企业的应急组织体系和技术储备水平。
经过多轮评审,最终由国内某知名电梯集团成功中标。该企业凭借其遍布全市的服务站点、智能化调度系统以及专业的应急技术团队脱颖而出。通报指出,在随后开展的多次模拟演练中,该企业平均响应时间仅为18分钟,最快一次达到12分钟,远超项目规定的响应时限,充分展现了其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灾害面前,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我们选择中标企业时,不仅看重其技术实力和设备质量,更关注其能否在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救得下’。”此次通报特别强调,该企业在接到模拟地震灾情指令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度最近的三支救援队伍携带专用破拆工具、便携式升降装置和生命探测仪赶赴“受灾”高层住宅区,在1小时45分钟内完成全部救援设备架设并实施模拟救援,过程井然有序,操作规范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还建立了“智慧应急云平台”,实现了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项目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生断电、困人或结构异常等情况,系统可自动报警并推送位置信息至最近的维保站点和市应急指挥中心,极大提升了预警和处置效率。在本次项目测试中,该平台成功实现“故障自动识别—智能派单—救援跟踪”全流程闭环管理,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通报同时指出,部分未中标企业虽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但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个别企业依赖外部协作单位开展救援,内部缺乏专职应急队伍;有的企业服务网点分布不均,偏远区域响应时间普遍超过3小时,难以满足城市全域覆盖的救援需求。对此,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已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电梯维保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建立行业应急响应标准体系。
此次通报不仅是对中标企业的一次公开肯定,更是对整个电梯行业应急服务能力的一次警示与激励。近年来,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激增,传统消防云梯作业高度受限的问题日益突出。灾害救援电梯项目的落地,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举措。它不仅仅是一套设备的安装,更是一整套应急救援体系的重构。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郑州此次通过公开通报形式披露企业响应速度,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一方面增强了公众对城市应急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投入。未来,类似项目有望在更多大城市推广,形成全国性的高层建筑应急救援网络。
目前,郑州市已在郑东新区、二七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完成首批20台灾害救援电梯的安装调试工作,后续将逐步覆盖全市人口密集区域。每台电梯均配备双电源保障、防震结构设计和远程控制系统,确保在断电、火灾、地震等极端条件下仍可正常运行或快速启用备用救援模式。
下一步,郑州市应急管理局还将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对中标企业开展突击演练和绩效评估,建立“红黄牌”管理制度,对连续两次响应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退出机制,确保项目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可以预见,随着“灾害救援电梯项目”的深入推进,郑州的城市安全防线将更加牢固。而此次关于企业响应速度的通报,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责任书,提醒所有参与公共安全建设的企业: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赛道上,速度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