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电梯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备案新密市为“应急电梯技术规范应用试点”地区,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安全管理与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和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被选定为国家级试点,既是对其城市管理水平的认可,也是对当地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相关部署,试点将围绕《应急电梯技术规范》的落地实施,重点推进电梯在火灾、地震、停电等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提升电梯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并建立覆盖设计、安装、运维、监管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
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电梯系统与城市智慧应急平台的深度融合。通过加装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异常,系统可自动触发报警并上传至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在电梯轿厢内配备应急通讯装置和备用电源系统,确保在断电或通信中断情况下,被困人员仍能与外界保持联系,救援力量能够迅速定位并展开施救。此外,试点还将探索建立电梯应急救援“15分钟响应圈”,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整合消防、医疗、物业等多方资源,形成快速联动机制。
在技术标准方面,新密市将严格执行国家最新发布的《应急电梯技术规范》,该规范首次明确了电梯在应急状态下的功能要求,包括自动平层、紧急照明、语音提示、远程控制等功能模块的技术参数。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中的电梯必须符合该标准,既有电梯也将分阶段进行升级改造。为保障实施效果,市住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将联合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技术规范落实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试点还特别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通过开展“电梯安全进社区”“应急演练日”等活动,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支持本地科技公司开发适用于中小城市的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应急电梯解决方案。政府也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贴老旧小区电梯改造和应急设施建设,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密市的试点经验有望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当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超过千万台,且每年以约10%的速度增长,但部分地区的电梯老化严重,维护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尤其是在极端天气频发、城市风险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传统电梯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应急管理的需求。因此,推动应急电梯技术规范的全面应用,不仅是技术升级的需要,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国家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新密市作为首批试点,是基于其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前期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积累。未来,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最终推动应急电梯技术规范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体系。同时,还将加强与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推进机制。
可以预见,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密市将在电梯安全领域树立起新的标杆。这不仅将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将为居民带来更加安心、便捷的出行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在公共安全治理上的前瞻性布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转向系统治理,真正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应急电梯技术的发展,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当每一部电梯都能在危急时刻成为“生命通道”,我们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安全、韧性、宜居。新密市的探索,正在为此写下生动注脚。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