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减灾委”)就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灾害预警电梯项目中标系统误报率”问题作出通报。此次通报围绕全省范围内推广建设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电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技术偏差和管理漏洞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相关责任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同时向社会公众说明了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及后续优化方向。
据悉,该“灾害预警电梯项目”是河南省为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增强重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而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项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传感技术,在高层建筑电梯系统中嵌入地震、暴雨、雷电等多灾种预警模块,旨在实现灾害发生前自动停梯、疏散提示、紧急联络等功能,最大限度保障居民生命安全。自2023年启动试点以来,已在郑州、洛阳、新乡等多个城市部署超过5000台具备预警功能的电梯设备。
然而,随着系统覆盖面扩大,多地陆续出现误报频发的情况。据省减灾委统计,2024年上半年共接到相关投诉和反馈信息1376起,其中明确涉及“非灾害状态触发预警响应”的案例达892起,占总反馈量的64.8%。部分小区甚至出现单日多次误报、夜间频繁报警扰民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秩序,也引发了公众对系统可靠性与技术成熟度的广泛质疑。
通报指出,经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查,系统误报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部分设备传感器灵敏度设置过高,易受环境电磁干扰或建筑微小震动影响,导致误判为地震信号;其二,数据融合算法尚未完全适配河南地域特征,尤其在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和城市密集区存在信号漂移现象;其三,部分中标企业为赶工期,在系统调试阶段未完成充分压力测试和实地校准,埋下运行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技术服务商,共有五家企业参与竞标,最终由某科技集团联合体中标。通报虽未点名具体企业,但明确指出“个别供应商存在重交付轻运维、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且在后期技术支持和故障响应方面表现滞后,未能建立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省减灾委已责令项目牵头单位立即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对全省已安装预警系统的电梯进行全面排查和参数校准,重点调整传感器阈值和优化本地化算法模型;二是建立“双通道验证机制”,即在触发预警前需同时满足两个独立信源的数据支持,避免单一信号误判;三是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常态化运行评估,每季度发布系统稳定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此外,省减灾委强调,将强化全过程监管,完善招投标评审标准,今后在类似项目中增加“试运行考核期”和“误报率约束指标”,并将售后服务能力纳入评分体系,防止“低价中标、粗放实施”的现象再次发生。
在回应公众关切方面,省减灾委表示理解群众对安全系统的高期待,但也提醒社会各界客观看待新技术应用中的成长阵痛。“任何智能化系统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落地都需要经历迭代优化过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以个别案例否定整个项目的必要性和前瞻性。”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存在误报情况,但在今年7月安阳地区发生的短时强降雨过程中,该系统成功提前12分钟向23栋楼宇发出内涝风险提示,协助物业及时转移低层住户,避免了人员伤亡,体现了其在真实灾害场景下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河南省将推动建立“智慧应急电梯”地方标准,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攻关核心算法,提升系统对复杂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计划在年底前开通统一的公众反馈平台,鼓励市民通过扫码或小程序上报异常情况,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此次通报不仅是对一个具体项目的技术复盘,更是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坚守安全底线,注重用户体验,确保每一项惠民工程都能真正落地见效、赢得民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