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在居民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随雷电频发的夏季来临,电梯设备的安全运行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雷击可能引发的电气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甚至人员伤亡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切实提升公共设施防雷安全水平,新密市气象局于近日正式发布《气象监测电梯防雷技术中标方案》,标志着该市在智能化防雷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发布的中标方案,是新密市气象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防雷技术企业,经过长达一年的技术调研、实地测试和专家评审后最终确定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该方案以“预防为主、智能监测、精准预警、快速响应”为核心理念,旨在构建一套集实时气象数据采集、电梯运行状态监控、雷电风险评估与自动防护于一体的智能化防雷系统,全面提升电梯在雷暴天气下的安全运行能力。
方案的核心技术亮点在于实现了气象监测与电梯系统的深度融合。通过在全市重点区域部署高精度雷电探测传感器和微型气象站,系统能够实时获取风速、湿度、气压、地闪频率等关键气象参数,并结合卫星遥感与雷达数据,构建区域性雷电活动预测模型。当监测到雷暴临近或雷电活动增强时,系统将自动向辖区内联网电梯发送预警信号,触发预设的防雷保护机制。
此外,中标方案特别强调了电梯本体的防雷改造。所有纳入系统的电梯均需加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浪涌保护器(SPD)、等电位连接装置以及接地优化系统,确保在雷电流侵入时能够有效分流、泄放能量,避免对控制柜、变频器等核心部件造成损害。同时,电梯机房及井道顶部增设避雷针与接闪带,形成完整的外部防雷体系,从源头降低直击雷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还引入了物联网(IoT)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电梯防雷智慧管理平台”。平台可对全市数千台电梯的防雷设备状态、历史雷击记录、维护保养情况等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通过AI算法对潜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一旦某台电梯出现防雷装置异常或通信中断,系统将立即生成工单并推送至维保单位,实现“主动发现、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
为确保方案落地实施,新密市气象局已联合住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表和技术标准。首批试点项目将在市政府大楼、人民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的100台电梯中先行安装调试,预计三个月内完成验收并投入运行。后续将分阶段推广至全市住宅小区、写字楼及公共场所,力争三年内实现重点区域电梯防雷智能化全覆盖。
此次中标企业为国内知名的综合防雷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原雷安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凭借其在雷电防护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和成功案例,从十余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据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其所提供的系统不仅满足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电梯防雷技术规范》(GB/T 36418)要求,还具备远程升级、低功耗运行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势,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
新密市气象局局长在发布会上表示:“电梯是城市运行的‘神经末梢’,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次推出的气象监测电梯防雷技术方案,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务精细化、智能化的体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密样板’,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公共设施防雷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未来,新密市还将探索将该系统接入城市大脑平台,与交通、电力、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联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同时,气象部门计划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电梯防雷安全提示,增强市民在雷雨天气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可以预见,随着该中标方案的全面实施,新密市将在城市安全治理领域树立新的标杆。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以科技守护民生的生动实践。在雷电频发的季节里,每一部安全运行的电梯,都将成为城市温暖与责任的象征。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