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科技馆功能的持续升级,各地科技馆在展教融合、技术创新和公众服务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密市科技馆作为基层科技场馆的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协)的指导与支持下,成功完成备案,并以“电梯展示功能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科技馆展陈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
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垂直交通设备——电梯,转化为集科学知识普及、互动体验与技术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载体。传统科技馆中的电梯往往仅承担运输功能,而新密市科技馆则打破常规,通过对电梯空间的重新设计与内容植入,使其成为流动的科普课堂,真正实现了“每一层都是知识点,每一段旅程都是学习过程”的创新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技馆联合本地高校、电梯制造企业和科普研究机构,组建跨学科团队,围绕电梯运行原理、安全知识、智能控制、节能环保等主题进行系统化内容开发。电梯轿厢内部采用高透光率LED显示屏,配合传感器与语音导览系统,实现动态信息推送。当乘客进入电梯,系统自动识别所在楼层,并播放与该楼层展区主题相关的科学短片。例如,前往“航空航天展区”时,电梯内会展示火箭发射原理与失重环境模拟实验;进入“生命科学区”前,则介绍人体血液循环与细胞分裂机制。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引入了“情境式交互体验”设计理念。电梯按钮面板经过重新布局,每个按钮不仅标注楼层,还配有简明科学图标与二维码。乘客按下按钮后,除正常运行外,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延伸阅读资料或参与线上问答挑战。部分电梯还设置了“盲文+语音提示”双通道系统,确保视障群体也能平等享受科普服务,体现了科技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在技术实现层面,项目采用了物联网(IoT)架构,将所有电梯接入科技馆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内容更新。后台可监测电梯使用频率、观众停留时间、互动点击率等指标,为后续展教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系统具备远程升级能力,能够根据季节、节日或重大科技事件快速更换主题内容,如“中国航天日”期间推出“太空电梯畅想”专题,极大增强了展项的时效性与吸引力。
该项目自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电梯区域日均互动人次较改造前提升320%,观众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8分钟,远超传统静态展板的参观时长。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在乘坐电梯的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讨论,科学兴趣明显增强。此外,该项目还被纳入河南省“智慧科普”试点工程,吸引了郑州、洛阳、许昌等地科技馆前来考察交流。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创新实践为基层科技馆破解“资源有限、创意不足”的困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证明,即使在空间与预算受限的情况下,只要坚持“以小见大、寓教于行”的理念,就能挖掘出极具价值的科普场景。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公共设施,其潜在教育价值长期被忽视,而新密市科技馆的成功探索,正是对“处处皆课堂”这一现代科普理念的生动诠释。
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协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列为“全国科技馆展教创新示范案例”,并推荐至中国科技馆协会年会进行经验分享。未来,新密市科技馆计划进一步拓展该模式的应用范围,拟将楼梯扶手、自动扶梯、甚至卫生间洗手池等日常设施纳入“微科普网络”,构建全馆域沉浸式科学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类似创新项目的涌现,我国科技馆的功能定位将从“展品陈列中心”逐步转向“生活化科学引导平台”。而新密市科技馆的电梯展示功能创新,不仅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新时代科普工作向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迈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战略背景下,这样的基层创新,正悄然改变着公众接触科学的方式,也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Copyright © 2002-2024